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所主張的正是要求學生具有能獲得實惠的“做工”、“做事”的本領,易被人接受;從美國學校教育背景上看,美國學校屬綜合性,兼顧升學與就業兩個方面,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便應運而生。
2.C【解析】教育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體現了教育是一個歷史范疇,其有歷史性。
3.A【解析】學校就是教學之地,學校中心工作就是教學。
4.C【解析】教育學在整個教育科學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教育學研究的目的是闡明教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揭示教育規律,為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提供理論支持與指導。
5.B【解析】“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發展的理性訴求,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6.A【解析】17世紀的夸美紐斯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教育理論體系。他的《大教學論》一般被認為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
7.B【解析】略。
8.A【解析】柏拉圖認為人在出生以前已經獲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識,當靈魂依附于肉體(降生)后,這些已有的知識被遺忘了,通過接觸感性事物,才重新“回憶”起已被遺忘的知識。
9.B【解析】中小學教育是普通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10.C【解析】循序漸進的教學,是一種按照科學的邏輯系統和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進行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和一定的思維能力。超過人的發展順序的教育是難以達到效果的。
11.C【解析】法國成人教育專家保羅·郎格朗向國際成人教育促進會首次提出“終身教育”一詞,他要求建立一個新的教育體系,應該使教育從縱向方面貫穿于人的一生,從橫向方面連接人和社會的各個側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個人需要的時刻,隨時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技能。
12.D【解析】行動研究法是將純粹的教育科研實驗與準教育科研實驗結合起來,將教育科研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與自然科學的實驗的特點結合起來,用教育科學的理論、方法、技術去審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將教育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
13.D【解析】廣義上的教育包含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一切教育。
14.C【解析】政治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的發展,但是二者常常并不平衡,教育有時超前于社會的發展,有時又滯后于社會的發展。
15.D【解析】《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16.A【解析】美育從感知開始到理解,先有了感性認識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培養學生審美感和能力是美育過程的起點。
17.C【解析】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學校管理的主要目標和尺度就是學校的績效。
18.D【解析】略
19.A【解析】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從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個著名的原則出發,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類特有的生產勞動。
20.C【解析】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因素。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思維能力反映出來。
二、名詞解釋
1.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向發展變化的活動。
2.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是確定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指導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原則和行動綱領。
3.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產生什么樣的結果。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國家對教育什么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4.廣義的教育,指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增強人的體質,完善人的個性的一切活動。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在特定教育場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以使他們的身心朝著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的過程。
5.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
6.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三、判斷題
1.錯誤【解析】既有無意義的注入式的學習又有有意義的主動地學習方式。
2.錯誤【解析】現代教育的特征不包括公益性和免費性。
3.錯誤【解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配合的方法不包括民主評議和校外指導兩項。
4.正確
5.正確
6.錯誤【解析】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三部分。
7.正確
8.正確
9.錯誤【解析】教書還要育人。
10.正確
11.錯誤【解析】遺傳決定論片面強調個體遺傳在兒童發展中作用,否定環境對人的客觀影響貶低教育作用,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錯誤的。
12.錯誤【解析】教師要參與,但不是全部,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核心,以校長,教師為主,學生家長參與進行的課程規劃、實施與評價。
13.正確
14.錯誤【解析】客觀性試題多利于閱卷、評定成績應分清考試目的何在,主觀試題充分考察考生的觀點、能力、發惲人的創造力。
15.錯誤【解析】夸大了遺傳的作用。
四、簡答題
1.答案: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家,1944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于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即泰勒原理:
(1)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
(2)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
(3)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4)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
2.答案:(1)科技進步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
(2)現代科技知識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主要內容;
(3)科學技術改變了教育技術。
3.答案: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斯巴達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忠于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五、論述題
答案:教育性教學原則意指道德教育,是通過而且只有通過教學才能真正產生實際的作用,教學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所謂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會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而且會形成和改變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的一條基本規律。這是因為:首先,教學過程中所傳授的各門學科知識,總會使學生在獲得一定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同時,形成相應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從而對學生的價值觀、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旨在掌握特定學科知識的學習活動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潛在的教育性。最后,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級、社會風氣和人際關系的性質也影響著學生的品德和性格。
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
以上學校教學所需完成的教學、發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其中,教學的功能是最根本的,因為教學過程以傳授知識為基礎,所以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成為教學過程最根本的特點。教學和發展是教學過程的兩大功能,兩者不可有所偏廢。研究表明,知識的掌握是發展能力的基礎,脫離了知識的學習和技能技巧的形成,能力便失去了賴以形成的手段和借以表現的形式,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打好扎實的知識基礎的前提下,發展智力、能力,并且以發展了的智能學習更多的新知識,達到兩者的統一。最后,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但教學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并不能自動實現,在努力實現教學過程教學,發展兩大功能時,必須同時注意對學生進行相應的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