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替代強化
B.直接強化
C.自我強化
D.負強化
三、填空題(每空l分,共14分)
27.教育目的有三個層次,即國家的教育目的、 的培養目標和 的教學目標。
28.狹義教育是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 、 地通
過學校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29.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一定年齡兒童免費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學校教育,稱 為 。
30.教學計劃中的課時分配包括學科的總時數,每門學科各學年的授課時數和 等。
31.所謂智力,一般指人們的認識能力,即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那些穩定的 。
32.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 的原則。
33.深度知覺就是 知覺和 知覺。
34. 智力是一個人通過其液態智力所學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過學習 和其他經驗而發展起來的。
35.班杜拉認為兒童社會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 、 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 行為來完成的。
四、辨析題(每小題1分,共5分)
36.教學過程不同于科學探索的認識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
37.教學原則與教學規律沒有區別。
38.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是統一的。
39.高智商不是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是必要條件。
40.發現學習一定優于接受學習。
五、簡答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41.為什么說學生具有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
42.《教師法》對教師概念是如何界定的,應從哪幾個方面來理解教師概念?
43.簡述影響社會知覺的特點。
44.簡述人類學習的特點。
六、案例分析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45.材料:(1)教師針對班級部分同學提問毫無意識。
(2)教師更容易對部分同學關注、鼓勵。
(3)教師只對班上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同學關注。
問題:分析產生這幾種情況的原因。針對這幾種情況應采取什么措施來實現教學過 程民主化?
46.為了讓班會開得更成功,我為我們班選了一篇課文改成了劇本。第二天,把我的計劃和大家說了說,全班同學都很高興,這時我聽到有的同學小聲議論:“老師怎么選這篇課文又長又不好演。”“你管呢,讓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唄。”“我可不想演。”聽到這兒,我的心一沉,原來是王渺。下課后,我把她叫到辦公室請她談談自己對演課本劇的想法。她說:老師,我覺得您選的課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寫好了劇本讓我們演,您應該讓我們自已來試一試。”她的話讓我突然意識到他們并不希望老師什么都“包辦代替”,他們長大了。于是,我把導演的任務交給了王渺同學,她高興地接受了任務,開始和同學商量演哪一課,然后找我做參謀,幫我做道具。課本劇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們一同品嘗了成功的喜悅。
問題:這個案例給我們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請你結合新課程理念談談自己的看法。
47.一個青年教師在進行公開課《伊犁草原漫記》教學時,課文第二段第三層寫秋天獵人獵熊的果敢,但一名學生沒有按要求歸納獵人果敢的特點,而是說獵人殘忍,同時指出獵人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原本課文中這一段是歌頌獵人的,學生卻痛斥獵人的獵熊行為,這是教師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這位教師并不因為學生當著聽課教師的面提出不同的觀點而氣惱或逃避,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表自己意見。最后全班學生從保護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推翻了課文的觀點。
問題:請對這位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
七、論述題(9分)
48.論述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
一、單項選擇題
1. A[解析]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看來.人的發展的基本概念是存在或者自我。人本主義理論提倡自我激勵、自我調節的學習、情感教育、真實性評定、合作學習等主張。
2. C[解析]略
3. B[解析]教師的勞動具有創造性、復雜性、示范性的特點。“師者,人之模范也”反映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的特點。
4. A[解析]構造主義學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經驗,主張心理學應該采用實驗內省法分析意識的內容或構造.并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聯結成各種復雜心理過程的規律。
5. A[解析]略
6. B[解析]放任自流型的領導方式是指教師主張對班級管理不要過多地干預,以容忍的態度對待班級生活中的沖突.不主動組織班級活動。這種做法對班級的正常運作會起到不利的作用.學生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正確答案選B。
7. C[解析]消極型的課堂中,主要表現為學生和教師雙方的不積極,課堂紀律較松散,學生心不在焉.感到緊張拘謹,由于懼怕教師而反應遲鈍、呆板,被動回答問題。因此,正確答案選C。
8. C[解析]略
9. A [解析]隱性課程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10.C [解析]標準參照評價是指基于某種特定的標準,來評價學生對與教學密切關聯 的具體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正確答案選C。
11.A[解析]教師具有傳遞社會傳統道德、正統價值觀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即為哪里有道,哪里就有老師,體現出老師的傳道者角色。
12.C [解析]童年期是指六七歲至十一二歲的年齡階段,小學階段相"-3于人生發展的這一時期。
13.c[解析]情緒記憶是以體驗過的情緒、情感為內容,以親身感受和深切體驗為方式 的記憶。
14.c [解析]抽象邏輯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形式進行的思維,也稱抽象思
維。它是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人類思維的核心形態。它以言語為工具,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
15.C[解析]在加德納的多元智力觀中,這屬于自我認知智力。
16.A[解析]膽汁質氣質類型的特征是:強,不均衡。
17.A[解析]遺傳素質會為人的心理發展提供某種可能性。一個生來失明的孩子不具備被培養成為一個畫家的可能性,這是因為他沒有成為畫家的“遺傳素質”。
18.B [解析]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心理自我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19.D [解析]認同的含義是指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
20.C [解析]多動癥高峰發病年齡為8~10歲,男童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女童。
二、多項選擇題
21.ABCD[解析]皮亞杰將人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依次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
22.ABCD [解析](1)導向作用。它不僅為受教育者指明了發展方向,預定了發展結果,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2)選擇作用。教育目的為教育內容的選擇確定基本范圍,也為選擇相應的教育途徑、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據。(3)激勵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它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4)評價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23.BCD[解析]略
24.ABCD[解析]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也研究動物的心理現象;既研究有意識的心理活動,也研究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內部心理機制,也研究心理的生理機制和外部行為。
25.ABC[解析]態度包括三個方面,即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
26.ABC[解析]班杜拉將強化方式分為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負強化是斯金納提出來的。
三、填空題
27.各級各類學校教師
28.有計劃 有組織
29.義務教育
30.周課時
31.心理特征
32.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
33.距離 立體
34.晶態 語言
35.觀察模仿
四、辨析題
36.答案: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教學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也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表現在:認識的間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及有領導的認識。
37.答案: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教學規律是教與學內部矛盾的客觀規律,人們只能去發現它、掌握它,但不能創造它;而教學原則是人們在認識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制定的一些教學的基本準則,它反映教學規律。對教學規律的不斷發現和掌握,才會使人們制定的教學原則不斷發展和完善。
38.答案: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二者統一在教學活動中。
(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有賴于知識的掌握。
(2)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學生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是他們進一步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掌握知識的效率和質量,依賴于學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一對矛盾。知識與智力的相互轉化,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科學的規律性的知識。
第二,必須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
第三,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操作與活動,提供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時間和空間。
第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39.答案: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創造性與智力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二者既有獨立性,又在某種條件下具有相關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創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
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是必要條件。
40.答案: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發現學習只是比接受學習多了一個階段——發現,其他沒有任何不同。接受學習未必就是機械的,它可以而且也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有意義學習活動多偏重于接受學習,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由于發現學習費時太多,一般不宜作為獲取大量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在一些學習情境里,學生必須用言語來處理各種復雜的、抽象的命題。發現學習和接受學*-7都是教學中的有效方法,關鍵是看具體的條件和目的。
五、簡答題
41.答案: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這一時期,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發育和定型的關鍵時期,是一個人從不成熟到基本成熟、從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長發育時期,也是一個人生長發育特別旺盛的時期。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身心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可能性,在他們身心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各種特征都還處在變化之中,具有極大的可塑性。
42.答案:《教師法》對教師概念界定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在理解教師這一概念時,必須把教師作為一個集合體,從其職業的特性、扮演的社會角色、承擔的社會職責及與活動對象的關系等方面進行考查。
43.答案:(1)認知者本身的特點。主要包括認知者的經驗、認知者的性格和認知者的 需要。
(2)認知對象本身的特點。認知對象本身的特點是指該對象對于認知者所具有的價值及 其社會意義的大小。
(3)知覺的情境方面。在社會知覺中,除去知覺的主體、客體之外,知覺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4)邏輯推理的定勢作用。定勢在對人的知覺的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對陌生人形成 初步印象時,這種作用特別明顯。
44.答案:(1)人類的學*-7主要以間接經驗為主,體現出它的社會性。人類除了通過直接經驗的方式獲得個體經驗以外,也在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掌握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
(2)人類的學習是通過語言的中介作用而進行的。語言擴大了個體掌握社會歷史經驗的 可能性,使人不僅可以掌握具體的經驗,而且可以掌握抽象、概括的經驗。
(3)人類的學習是一種有目的的、自覺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動物的學習僅僅是為了適應環境,是被動的;而人類的學習不僅是為了適應環境,也是為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因此,人類的學習是有學.--j動機和學習目的的,是積極主動地作用于環境的。
六、案例分析題
45.答案: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
(1)毫無意識地針對班級部分同學提問,雖然看起來是平等的、民主的,其實這種“毫無意識”卻是忽視了學生自身參與的積極主動性,未能將學生的主動性與教師的主動性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2)教師更容易對部分同學關注和鼓勵,一方面可能是這部分同學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去;另一方面可能是這些同學的學習成績較好,教師受升學率或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更容易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關注。
(3)只對班上的少數人關注,可能是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分數而忽視其他的方面。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對少數成績較好的同學關注、鼓勵,而忽視很大一部分同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民主化,就應該做到:
(1)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一是要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認識到教學的目的最主要的還是使班上的每一個同學都獲得發展。而這種發展不應以分數的高低和成績的好壞來衡量,更應該樹立多樣化的衡量標準。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充分調動每一位同學的參與積極性,不能因為有的同學不主動參與就不關注他們,這部分學生恰恰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的群體。
(3)學生也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參與意識,積極地配合好教師的教學。因為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來完成的,忽視哪一個主體都會對教學造成不利影響。
(4)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爭取在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氣氛中實現教學過程的民主化。
(5)不斷完善教學評價機制,要經常不斷地向師生反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讓師生共同來實現教學過程的民主化。
46.答案: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適當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去實踐。而不應該用條條框框的模式去束縛學生的創造力,更不應該讓孩子按照教師的思維、想法去行事。要讓孩子自己去行動,開發潛能,追求創新。
47.答案:當學生的觀點與課本、教師有不同之處時,教師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采取讓學生進行討論、比較或辨別,達到意見的統一,或者并不統一意見,留著懸念讓學生課后進一步探討。這樣的教學方式打破了唯課本、唯教參的傳統教學觀念,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行為的轉變。
七、論述題
48.答案:一名教師是否真正具備從事教師的職業條件,能否正確履行教師職責,根本在于教師的專業素養。
(1)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技能。教師應該對所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廣泛而準確
地掌握,對基本的技能熟練運用,對學科的基本結構能深入地理解。
第二,了解與該學科相關的知識。包括學科間的相關點、相關性質、邏輯關系等。
第三,了解學科的發展脈絡。包括了解學科發展的歷史、趨勢和動向,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學科發展的因素,該學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及在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的表現形態等等。
第四,了解該學科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包括認識世界的視角、域界、層次及思維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教師職業是教書育人,因此,教師不僅要有所教學科的專業素養.還要有教育專業素養。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要具有熱愛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愿意終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師要具有符合時代特征的教育觀,對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認識,全面理解素質教育;教師要具有符合時代特征的學生觀,全面理解學生的發展,理解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全體發展與個體發展、現實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師的教育能力是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如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傳播知識和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沒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師,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視進行科研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融進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教師的研究還包括教育研究,通過教育研究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的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