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年級重在激發(fā)興趣,培植自信,樂于寫話。
(2)中年級重在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自由表達。
(3)高年級重在多讀書,廣見聞,善思考,有個性地表達。
7、什么是閱讀教學?閱讀與閱讀教學有什么區(qū)別?
答:《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學會讀書,學會理解;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提高學生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8、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教學提出了哪些要求和注意事項?
答:《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是: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yǎng)。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tài)度和語言修養(yǎng)。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五、辨析題
1. 有觀點認為,《語文課程標準》淡化了語文知識的教學,這意味著語文知識教學不重要,語文知識教學是可有可無的。你怎么認為?
不正確。(略 )
2. “漢語拼音是識字的拐棍,只要會認、會拼讀就行了,沒有必要大量抄寫、默寫。”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1)這種觀點是符合《課標》提出的漢語拼音教學的要求的。
(2)漢語拼音幫助學生識字和閱讀,重點在讀準聲、韻、調(diào),能準確地拼讀音節(jié),識字達成了,漢語拼音的作用就不存在了。
(3)漢語拼音幫助學生說好普通話,重點也在拼讀準確上,在口頭實踐中。
3. 有教師認為合作學習與小組學習沒有區(qū)別。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不正確。(略 )
4. 有人認為,口語交際與聽說訓練沒有區(qū)別。你有什么看法?
錯誤的。(略 )
5. 有人說“探究學習解放了學生的思維,接受學習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蹦闶窃鯓涌创@個問題的?
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正確的。(略 )
六、觀點論述題
1、有人說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以前的語文活動課,你怎么看?
答:答題要點:(1)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2)語文綜合性學習不同于語文活動課。語文綜合性學習屬于綜合性課程,而語文活動課屬于語文課程的一種課型。(3)語文綜合性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核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重點,突出學生的自主參與,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4)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倡跨領域學習,注重學科整合。
2、有人認為“學生只要學好語文書上的內(nèi)容就能學好語文,教師不必花時間與精力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蹦阏J同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答:1)不認同這種觀點。(2)《課標》提出“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意味著課程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執(zhí)行者走向開發(fā)者。(3)語文課程要滿足不同地域、不同學生的需求,就需要教師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4)“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教師應樹立課程資源開發(fā)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3、語文素養(yǎng)就是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
答:(1)這個認識是不全面的。(2)新課程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置課程目標,語文素養(yǎng)應從三個方面全面詮釋。(3)語文素養(yǎng)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言語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高雅的言談舉止六個層次的內(nèi)涵。
4、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答:(1)這種觀點是正確的。(2)《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3)語言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現(xiàn)象,有不少語言現(xiàn)象是很難從道理上講清楚的。(4)掌握語言最好的辦法是在反復多次的言語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
5、《課標》提倡習作教學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是否意味著教師要少指導?請你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1)鼓勵自由表達首先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個性張揚的空間。
(2)“少指導”并不等于“不指導”。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的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這離不開教師有效的指導。
(3)要提倡先自由寫作,后交流指導的作文教學模式。
(4)教師的指導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限制學生的自由表達。
6、“‘自主學習’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學習,而老師只在一邊串接一下教學環(huán)節(jié)、維持一下教學紀律就可以了。”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么?
答:(1)“自主”學習是與接受學習相對而言的,是指學生自己有目的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過程有自覺意識和自我控制的學習方式。
(2)自主學習并不是無節(jié)制的放任自流的學習行為。
(3)自主學習離不開高效的指導,尤其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4)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仍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7、教學“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1)文本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體現(xiàn)了課程的教育價值,教學中應重視發(fā)揮其作用。
(2)學生是具有各自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的獨立生命個體,其感受與體驗存在差異,應該得到教師的尊重。
(3)當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文本的價值取向出現(xiàn)分歧時,教師應及時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4)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
8、有人認為,口語交際與聽說訓練沒有區(qū)別。你有什么看法?、
答:(1)這種觀點是錯誤的。(2)聽說訓練傾聽與表達能力的提高,口語交際重視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更具綜合性。(3)口語交際注重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核心要素是傾聽、表達、應對能力。
七、案例分析題
1、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落花生》一課,學到父親的話“花生的好處很多……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時,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題目為“你更喜歡誰”的辯論。課堂上學生參與積極,情緒高漲,“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針鋒相對,結果“不但對別人有用,而且講體面”的觀點占了上風,“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尷尬。
請談談你對以上教學片段的看法。
答:(1)辯論這種組織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了學習積極性;(2)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3)在辯論的過程中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傾聽的能力;(4)缺乏有效的組織策略,偏離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2、某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我們的畫》中設計了以下幾組活動:
活動一:教師在課前把教室布置成剛剛舉辦過“二年級畫展”的樣子,讓學生自由觀賞,與環(huán)境互動,自然地萌發(fā)辦自己班級畫展的愿望。
活動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的畫,請小組里的伙伴對自己的畫提出修改意見,并進行修改。
活動三:教師出示自己的畫,進行示范介紹,請學生針對介紹和繪畫作品提建議,為學生提供交際案例,讓學生仿照老師的樣子,自然、大方、有禮貌地向好朋友介紹自己的畫,把話說完整,把圖畫的內(nèi)容說清楚。好朋友要仔細傾聽,認真評價。
活動四:以小組為單位,推選評委,帶領大家評選“最受歡迎的畫”,推薦參加班級畫展,為了本組的畫能被選中,小組的同學必須想辦法說好推薦的理由,說服其他組的同學,其他組里的同學可以提出不明白的問題,或提出自己的意見。
活動五:請獲獎的同學在音樂聲中上臺領獎,其余學生當好小記者,采訪獲獎的同學,讓他們談談獲獎時的感受、創(chuàng)作的過程等。
你是怎樣評價上述設計的?請從教和學的角度進行評述。
答: (1)選擇貼近學生的話題,激發(fā)了學生交際的欲望;(2)學生充分發(fā)揮了交際主體作用;(3)教師在示范中指導傾聽、表達、應對等方法,引導學生大方、文明地交往,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4)教學層層推進,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得到了多個回合口語交際的訓練,在實踐中口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