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統一和鞏固統一
中國是—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一直存在實現國家統和鞏固統一的問題,自秦到清,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奠定了今日統一的中國的基礎。
清朝經歷平定三藩之亂、設置臺灣府、抗擊沙俄、平定噶爾丹和大小和卓叛亂、加強管轄西藏、設置十八行省、設理藩院等鞏固了對統一版圖的統治。
臺灣是當今的熱點問題。歷史上臺灣主權曾兩次失而復得,至今臺灣尚未和大陸統一。早在三國時,衛溫率大軍到達臺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到臺灣。元朝設澎湖巡檢司。清朝設臺灣府、臺灣省,加強管轄臺灣.1624年,荷蘭人侵占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895年,日本割占臺灣.1945年,中國又收回臺灣主權。從歷史來看,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國家的企圖都不能長久。
西藏地區又是一個熱點。地理的復雜性,民族的特殊性、歷史的悠久性、現實的重要性**交織在一起。唐朝以來,藏漢友好往來。元朝以來,中央對其管轄。清朝、民國時,受外國侵略。建國以后,中央對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加速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青、新、川、滇到西藏公路和青藏鐵路的修建起到重要作用。
2.民族政策與中華民族的發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歷史上長期由以漢族皇帝為主的王朝統治。建國后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平等,共同發展。
秦朝建立第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國家.西漢推行和親政策。唐朝推行“羈縻”政策,加強了與突厥、回紇、靺鞨、南詔、吐蕃的聯系。元朝推行等級制度,搞民族分化。
清朝民族**問題仍然嚴重。孫中山主張“五族共和”,但中華民國并未實現民族平等。新中國成立后,民族平等、共同發展才成為可能。56個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近年,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發展更快些。
3.思想禁錮與思想解放
封建時代到近現代,中國歷史上出現過思想禁錮現象。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興文字獄等。近代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都壓制進步思想。現代的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階級斗爭為綱”、“文化大革命”都禁錮思想,影響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傳入,使中國有了維新變法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傳入后,中國人民思想認識提高,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到了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批判了“兩個凡是”,揭開了改革開放新局面。
4.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探索
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歷史,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歷史。
建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曲折。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工作重心在城市。I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又照搬蘇聯經驗,舉行城市暴動,多遭失敗。毛澤東等人向農村進軍,創建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后來又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經過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使革命再次在挫折后發展。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成功地探索出一條中國民主革命的道路。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政策是正確的,工作中心也是經濟建設。經過7年的建設,中國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民生活改善。1956年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標志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始。1957年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以后,逐步形成“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在建設的速度和規模上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在階級斗爭問題上犯了嚴重擴大化的錯誤。三年嚴重經濟困難和“文革”十年動亂就是明顯教訓。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有了飛速發展。
從歷史經驗教訓看,中國革命和建設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照搬他人經驗,也不能只憑熱情蠻干。要講科學,講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才能逐步取得革命和建設的勝利。
5.統一戰線與國共談判
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必須掌握的一件銳利武器。毛澤東曾把統一戰線看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成功的第一個法寶。中國現代化建設更離不開統一戰線。歷史上,中國共產黨先后建立了四次統一戰線:1924-1927年的革命統一戰線;1937-1945年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46-1966年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1978年以來的愛國統一戰線。這些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各族各階層人民,完成了當時最主要的革命或建設任務,也最大限度地孤立打擊了反動力量,使革命和建設得到發展。
國共兩黨曾經有五次重要的談判;1936年解決西安事變談判;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談判;1945年爭取國內和平的重慶談判;1949年北平和平談判;2005年的國共談判。除過1949年北平談判,其余四次都達成了協議。國共兩黨的談判有利于解決當時最主要的問題,使中華民族力量團結在一起,革命向前發展。歷史上的國共兩次合作,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利益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國共兩黨的矛盾是可以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上統一起來的。
6.中國、美國的經濟大開發
經濟發展問題是中國在21世紀面臨的重要問題。21世紀一開始,黨中央就把經濟工作的重點移向西部,接著又實施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繼續率先發展戰略,體現了政治理論中的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
以西部開發為例:中國歷史上曾逐步開發西部地區。中華文明發源地就包括黃河中游的關中地區。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在關中建都。秦朝開發河套。漢朝開發河西走廊,統一西域和西南地區。漢唐等朝在新疆屯墾。建國以來,西部建設發展較快。如寶成、成昆、蘭新等鐵路建設,西安、蘭州等西部工業城市的興起,大三線建設等,使西部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中央政策向東部傾斜,東部又有優越的條件,發展極快,西部與東部的差距較大。
前幾年黨中央的戰略決策給西部以大發展的機遇。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一批龍頭項目開工,西部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三江源保護工程等的實施,必然極大加快西部經濟的發展。
復習時,應注意西部、東北、中部、東部等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人文特點和政治上發展戰略決策及相關理論,結合歷史上的正反兩面史實,認識經濟開發問題。
美國在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經歷了一百多年的西部開發。美國對西部的政策傾斜,鼓勵人們到西部開發。美國實施的一些重要措施有:修筑橫貫北美大陸東西的三條鐵路干線;實施《宅地法》,使美國公民花10美元就可以獲得西部近千畝土地所有權;鼓勵在西部開礦建廠;立法保護西部森林資源等。結果增強了美國的綜合國力,豐富了人民生活,使美國一躍成為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7.進步文化與社會變革
進步文化是人類在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中智慧的結晶,對社會的發化起到重要作用。按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上層建筑也反于經濟基礎,對經濟基礎可以起到推動或制約的作用,進步文化起到的作用是積極的。
世界史上,14-16世紀人文主義思潮的出現;對人們思想從宗教神學中解放出來和科學文學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又推動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壯大。17-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在英、法、美等國出現,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富蘭克林、杰佛遜等一批思想家,為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和革命的發生,起到重要作用,19世紀馬克思主義誕生,對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出現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的大變動與社會狀況的大變革緊密相連。百家爭鳴與封建制度的確立,資產階級思想傳播與封建王朝的垮臺,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與新中國的誕生,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與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等,關系密切,在復習時應予以重視。
8.第三世界的興起及面臨的問題
第三世界是當今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的總稱。它們大多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占世界190多個國家的四分之三。
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初期,拉丁美洲國家多獲得獨立。20世紀初期到中期,亞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獲得獨立。20世紀晚期,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徹底崩潰。這些獲得獨立的國家,爭取獨立的道路可以大致分為獨立戰爭型(海地、土耳其等)、政治斗爭型(印度、巴基斯坦等)和大國干預型(以色列等)。
由于這些地區曾長期受到歐洲殖民國家的侵略掠奪,造成這些地區貧窮落后,民族、宗教矛盾突出,政治局勢不穩。當今世界的幾個熱點地區,如南亞次大陸、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巴勒斯坦地區等,無一例外與殖民統治流毒和大國插手國內事務有關。
在復習時,可結合地理知識,分析東南亞、南亞、西亞、拉美、非洲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發展本國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穩定政治秩序,消除殖民主義殘余,保持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平衡,保存民族特點,這些是當前發展中國家的共同任務。
9.世界經濟區域化和一體化趨勢
自從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各地的聯系逐步增多。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各地聯系密切,“世界歷史”也才成為真正的“世界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以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原子能技術、高分子化學、生物基因工程等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產生,各國各地區的聯系繼續加強。
二戰末期,世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美國倡議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中、美、英,法等23國成為創始會員國。1994年,關貿總協定有105個成員國。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提出復關申請(恢復中國締約國地位)。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取代關貿總協定組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組織。中國的“復關”問題又演變為“入世”問題。2001年11月,入世談判結束,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世界各個地區或者有共同利益的國家,在二戰后紛紛成立區域貿易組織,如歐洲共同體、歐盟、石油輸出國組織、東南亞聯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等。這些組織的成立,反映了二戰后生產力迅速發展,國際分工越來越細,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進一步加深的趨勢。
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國際間貿易額的大幅度增長,把世界各國經濟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目前,生產的國際化程度大大加深,跨國公司遍及各地,經濟管理制度和投資的國際化,互聯網遍布世界,都使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又成為制約新的世界戰爭發生的重要力量。復習時要結合經濟學、政治學知識及理論,結合世界地理相關知識,全面認識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形成的過程、特點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