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基礎型課程是一種注重學生______能力培養的課程。
22.孔子把學習過程概括為______的統一過程。這是最早的關于教學過程思想。
23.教學過程的特殊性表現在間接性、______、簡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24.主張讓兒童順其自然,甚至擺脫社會影響而發展的教育家是法國啟蒙思想家______,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愛彌兒》書中。
25.教學大綱一般由______部分、正文部分和其他或附錄等幾部分組成。
26.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定的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叫______。
27.班主任建立學生檔案一般分四個環節:收集、整理、______和保管。
28.心理成熟則以獨立思考的能力、較穩定的______和個性的形成為標志。
29.課外活動的主體是______。
30.課堂教學方法有多種,其中,教師通過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范性實驗手段來引導學生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被稱為______法。
31.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性著作______中。
32.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______、學習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33.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中國古代內發論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34.德育過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35.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學計劃和教育要求組織起來的學生群體是______,它是學校中開展各類活動的最基本的基礎組織。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有6道小題。每題5分。共30分)。
5.【精析】C裴斯泰洛齊主張教育的目的是“以感知覺為基礎發展心靈中的觀念,培養能自我管理的人”。
6.【精析】D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要受其他社會形態意識的影響;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7.【精析】D人本主義的課程與教學觀點立足于“以人為本”的宗旨,存在主義現象學之上,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
8.【精析】C實習作業法:是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實際操作,將已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教學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9.【精析】B班委會是班集體內教育和教學活動的核心。
10.【精析】C最早把美育作為一個獨立范疇提車來的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著名詩人、美學家席勒。席勒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康德的美學思想,提出了審美教育的問題,他的《美學書簡》是世界第一步美學宣言書。
11.【精析】D民辦學校的內部領導體制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是學校的決策機構,對學校重大問題擁有決策權。
12.【精析】A提出人力資本學說的人是舒爾茨
13.【精析】D文化傳承的主要手段是教育,教育具有大規模、高效率的特點。
14.【精析】D品德評價法是班主任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以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鞏固,預防和克服不良品德,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方法。
15.【精析】C校園文化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之一,它在課程類型上屬于隱性課程。
二、填空題
16.四書五經
17.遺傳素質
18.個體與環境
19.教育專業素養
20.義務教育法
21.基礎
22.學、思、行
23.引導性
24.盧梭
25.說明
26.義務教育
27.鑒定
28.自我意識
29.學生
30.演示法
31.《大教學論》
32.人學條件
33.孟子
34.德育內容
35.班集體
三、簡答題
36.教師所應具備的良好的個性品質包括:
(1)情緒穩定、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教師應該情緒樂觀、穩定、興趣廣泛,對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責任心。
(2)有較強的自信心、堅定的意志和積極的進取精神。首先,教師應相信通過自己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提高教育質量,獲得成功。其次,教師要有主動進取的精神,發揮自己的潛能。
(3)善于合作,兼容并包。教師工作是個體性和協作性的統一,教是要善于合作。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7.教學大綱的作用:教學大綱是衡量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標準,是國家領導和監督學
校教學工作的依據。教師必須全面透徹掌握教學大綱的內容,體系和精神實質。此外,教師還應該了解相近學科的教學大綱,以保證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和銜接。
教科書的作用: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便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同時也是學生閱讀課外讀物,進一步擴大知識領域的基礎。教科書也是教師教學的基本材料,為教師備課、上課、布置作業、檢查評定學生成績提供了依據。
38.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依據主要有:
(1)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每一堂課都有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2)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一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不同,選擇的教學方法也不同;
(3)學生年齡特征。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不同,他們的知識準備程度和個性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和水平。因此,必須根據不同年齡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4)教學時間、設備、條件。有些方法需要較長的時間,有些方法對教學設備的要求較高;
(5)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這些因素也制約著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
39.設計教學法是美國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創立的。種教學組織形式。設計教學法主張廢除班級授課制和教科書,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目的和內容,在自己設計、自己負責的單元活動中。獲得有關的知識和能力。教師的任務只是幫助學生把活動中牽涉到的多種學科的知識集中起來,提供設計的需要。
40.班級管理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班級組織嚴生的根本原因是為了更有效地實施教學活動,因此,設計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是班級管理的主要功能。
(2)有助于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調動班級成員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和健康的班級風氣,是班級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班級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不但要幫助學生成為學習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幫助學生進行社會角色的學習,獲得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這對于促進學生的人格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41.(1)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之間: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國家規定,都是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國必須統一執行的。教育方針是對教育工作的總體規定,它包括對教育性質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實現教育目的基本途徑等總的要習之;教育目的僅是對人才的質量標準和培養規格的專門規定。因此,教育方針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在學術上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有嚴格區別,但在實際中兩者經常通用。
(2)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區別: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對其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即無論何級教育、何類學校,都要按照這個總要求培養人;而培養目標是根據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或某一類學;蚰骋粚I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是國家總體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階段或不同類型學校、不同專業的具體化。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聯系:培養目標的確定必須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礎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須通過各級各類學校、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而實現。一個國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培養目標卻是多種多樣的。
四、論述題
42.素質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如下: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素質教育有別于應試教育。
(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但每一個學生都有個別性,因此,教育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素質教育強調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既充分重視學生共性的發展,又要求重視學生個性的多樣性,從而把學生的差別性顯示出來并加以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具有高度自主性、獨立性與創造性的人。
(4)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這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根本所在。培養創新能力是教育活動的根本追求,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43.班集體并非自發形成,須由班主任以及各方面教育者合作進行耐心組織和精心培養。
(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目標是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一個班集體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標,才能使班級成員在認識上和行動上保持統一,才能推動班集體的發展。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班級發展的目標。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都會有一批團結在教師周圍的積極分子,他們是帶動全班同學實現集體發展目標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隊伍是培養班集體的一項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班集體的正常秩序是維持和控制學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條件,是班主任開展工作的重要保證。班集體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規章制度、共同的生活準則以及一定的活動節律。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班集體是在全班同學參加各種教育活動中逐步成長起來的。而各種教育活動又可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為集體出力并顯示自己的才能。設計并開展班級教育活動是班主任的經常性工作之一。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集體輿論是班集體生活與成員意愿的反映。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集體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同化、激勵的作用,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