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學方法
B.教學內(nèi)容
C.教學組織形式
D.考試制度
【答案】A。答案解析:建國以來,我國小學各科都實行了改革試驗,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15.展會有校級和班級之分,校級晨會包括( )。
A.升旗儀式和專題講話
B.專題講話和少先隊廣播
C.升旗儀式和晨間談話
D.晨間談話和少先隊廣播
【答案】A。
二、簡答題
1.什么是微格教學?
【答案要點】微格教學指以少數(shù)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5~20分鐘),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制成錄像,課后再進行分析。這是訓練新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微格教學的效果在四個月后仍很明顯。
2.簡述班主任的作用。
【答案要點】(1)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領(lǐng)導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長、教導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課老師的協(xié)調(diào)者。
(4)班主任是學校、家庭、社會的溝通者。
3.簡述教學評價的主要方法。
【答案要點】(1)標準化成就測驗。標準化成就測驗是指由專家或?qū)W者們所編制的適用于大規(guī)模范圍內(nèi)評定個體學業(yè)成就水平的測驗。它是評價學生學業(yè)成績的重要工具之一。
(2)教師自編測驗。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nèi)容和測驗?zāi)康模约壕幹频臏y驗,是為特定的教學服務(wù)的。教師自編測驗通常用于測量學生的學習狀況。
(3)非測驗的評價。對于情感以及道德行為表現(xiàn)常常采用非測驗的評價手段,茹案卷分析、觀察、情感評價等。
4.夸美紐斯對教育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哪些貢獻?
【答案要點】(1)構(gòu)建了教育學的學科基本框架,確定了教育學的基本研究內(nèi)容。
(2)論證了普及義務(wù)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從理論上論證了教育適應(yīng)自然的思想。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論證了一系列教學原則。
(5)從理論上論證了“學年制”及“班級授課制”。
5.簡述課外活動的特點。
【答案要點】(1)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自愿選擇性。
(2)課外活動內(nèi)容和形式的靈活多樣性。
(3)學生在課外活動組織上的自主性。
三、材料分析題
1.仔細閱讀材料,并根據(jù)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有一個班的學生習慣亂丟紙屑,屢次教育都無效。有一次,班主任進教室,見地上有幾團紙屑。當時還有三位同學未進教室。老師突然想到這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于是,指著地上對大家說:“這兒有幾團紙屑,進來的同學都沒有揀起,現(xiàn)在還有三位同學未進來,我們看看他們會不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老師一說,全班同學都瞪大眼睛等著瞧。第一位同學看也不看就沖進了教室;第二位看了看地面卻無動于衷,到座位上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紙屑,就彎下腰去把它全揀起來。
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老師的臉上掠起一絲微笑,鄭重宣布班會開始了。第一個受表揚的就是那位揀紙屑的同學。從此,教室地上再也看不到紙屑了。
(1)試分析以上案例中,老師的教育行為主要反映出班主任的什么素質(zhì)?并分析這種素質(zhì)對于班主任工作的意義。
(2)分析該案例中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并討論這些方法的作用。
【答案要點】(1)主要反映了班主任素養(yǎng)的能力素養(yǎng)。意義: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滿規(guī)范;有利于班級管理;有利于激勵學生學習榜樣。
(2)教育方式:榜樣教育。
2.下面是一位教師的教育案例:
為了讓班會開得更成功,我為我們班選了一篇課文改寫了劇本。
第二天,把我的計劃和大家說了說,全班同學都很高興,這時我聽到了一段小聲議論:“老師怎么選這篇課文,又長又不好演。”“你管呢,讓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唄。”“我可不想演。”聽到這兒,我的心一沉,原來是王渺。下課,我把她叫到辦公室請她談自己對演課本劇的想法。她說:“老師,我覺得您選的課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寫好了劇本讓我們演,您應(yīng)該讓我們自己來試一試。”她的話讓我突然意識到他們并不希望老師什么都是“包辦代替”,他們長大了。于是,我把導演的任務(wù)交給了王渺同學,她高興地接受了任務(wù),開始和同學商量演哪一課。然后找我做參謀,幫我做道具。課本劇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們一同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問題:這個案例給我們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請你結(jié)合新課程理念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答案要點】在教育教學中,要適當?shù)胤攀郑寣W生自己去創(chuàng)造、去實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開發(fā)潛能,追求獨特。
(1)從師生關(guān)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的發(fā)展。
(2)新課程要求轉(zhuǎn)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