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進行不斷的自我認識和反思能力是( )。
A.教學設計能力
B.教學組織能力
C.教學決策能力
D.教學監控能力
2.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
A.了解和研究學生
B.做好個別教育工作
C.組織和培養班集體
D.統一安排教育活動
3.教師主導作用的正確和完全的實現,其結果必然是( )。
A.學生主動性的喪失
B.教師主動性的實現
C.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揮
D.造成學生的被動
4.“我們敢說日常所見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這一觀點是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學論》 B.《教育漫話》
C.《愛彌兒》 D.《普通教育學》
5.教師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種途徑是( )。
A.自主、合作、探究
B.閱讀、合作、行動研究
C.學習、討論、創新
D.興趣、發現、研討
6.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學工作
D.科研工作
7.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
B.教育者與德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C.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8.“關注個體差異”就是根據學生實際存在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差異( )。
A.由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
B.將學生按優中差分班教學
C.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D.培養單科獨進的尖子
9.新課程提倡師生新關系,新課程中具有現代師生關系的模式是( )。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10.“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說明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 )。
A.先導性
B.感染性
C.權威性
D.針對性
11.德育的個體發展功能的發揮應注意( )。
A.強調德育的外在
B.注意功能實現的間接性
C.注重個體的享用性
D.尊重學生個體的主體性
12.班主任了解學生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觀察法
B.談話法
C.問卷法
D.實驗法
13.學會寫“石”字后有助于學習寫“磊”,這種遷移符合( )。
A.水平遷移
B.順向遷移
C.垂直遷移
D.具體遷移
14.蘇軾評價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一思維過程屬于( )。
A.聯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15.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和提高過程,其實施順序是( )。
A.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
B.以“情”為開端,情、知、意、行依次進行
C.以“行”為開端,行、知、情、意依次進行
D.視具體情況.可有多種開端和順序
16.魯班是借助( )發明鋸的。
A.定勢
B.變式
C.問題
D.原型啟發
17.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 )對教育學的獨立作出了重要貢獻,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來,與其他學科并列。
A.赫爾巴特
B.凱洛夫
C.保羅•朗格朗
D.培根
18.“學不躐等”反映了( )教學原則。
A.鞏固性原則
B.啟發性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循序漸進原則
19.教師進修提高最經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
A.結合教育教學工作在本校組織的活動中學習提高
B.參加函授、電大課程學習
C.參加自學考試
D.脫產學習
20.古人蘇秦受辱而懸梁刺股,終成學業,恰好印證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名言.這說明人的情緒的兩極( )。
A.是對立而不可調和的
B.是具有社會性的.可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
C.因一定條件而互相轉化
D.是可以尋找到一個平衡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