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6個生字,理解4個詞語的意思;
(2)繼續認識有關句式的特點和表達作用;
(3)理解課文開頭、結尾寫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
能力目標 (1)能仿效范文“小中見大”及“在典型環境和事件中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完成習作《××,OK》;
(2)能有感情地背誦最后一節。
情感目標 (1)能仿效范文“小中見大”及“在典型環境和事件中表現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完成習作《××,OK》;
(2)能有感情地背誦最后一節。
教學重點
(1)理解有關句式的特點和表達作用;(2)仿效范文的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開頭、結尾寫景句子的象征意義和表達作用。
其中能力目標(1)的確定基于這樣的思考:有許多專家指出,不能把理解課文內容作為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在學生把握中心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學習怎樣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來表達中心思想,才是閱讀教學的重頭戲;同時,各地讀寫結合的“雙軌”教學也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能力目標(2)則受江澤民總書記的啟示,他說:“不論學什么語言,都得背,背誦使人受不淺。”的確,要實現范文語言的內化,光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去熟讀、背誦,因此確定最后一節富有詩意的語言為背誦內容。
根據課文內容相對淺顯的實際,可把上述目標安排在兩個教時中完成:第一教時,完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2),初步完成情感目標;第二教時,理層次,探特色,完成能力目標(1),深化情感目標。
首先,說說第一教時的教學設計。本節課主要采用“球心突破法”,打破逐段講讀的慣例,縮短閱讀的時間,提高閱讀的效率,把時間留給仿效作文。同時輔之以“比較發現法”,以落實認識、結累句式的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
1、“起點”的引起和重點的體現。閱讀教學的起始階段,應注意起點的藝術性,使它統領全篇,輝映全堂。《蒙蒙細雨》的球心是“冤枉”一詞,在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可馬上引出“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說,還下著雨!”一句,并提問:“‘冤枉’是什么意思?小玲為什么認為媽媽跑了冤枉路?”目的是引出小玲認為媽媽回家取衣服之不值的兩條理由:下雨和路遠。接著進行句式比較:
A、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說,還下著雨!
B、天下著雨,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
通過比較讓學生發現:課文原句先說一個理由和看法,而將想強調的另一個理由“還下著雨”后置,并以“再說”帶出,這就增強了說話的語勢,使句子具有無可辯駁的意味。
然后以“還有什么原因讓小玲認為媽媽跑了冤枉路?”為中心問題,讓學生返顧1~3節,引出“媽媽患過腎炎、體質虛弱”,以加快閱讀節奏,加大閱讀容量。至此,圍繞“冤枉”的第一個教學片斷宣告結束。
第二個片斷則與前一片斷相對而言:以“媽媽也認為走了冤枉路嗎?從何處可以看出。”引出第二個句式:“答應了的事,媽媽不能失信。再說,許小燕沒有藍制服,怎么參加演出呢?”讓學生舉一反三,說出媽媽所持的不冤枉的理由:保證演出和不失信。接著以中心問題“在媽媽心中,還有哪些事也不冤枉?”涵照11~15節,提練“來不及換衣、冒雨小跑”兩個細節。這樣,就能大大減少問題設計,把大量花在提問上的時間還給學生。
2、“終點”的延伸。設計合理的訓練讓學生自去己總結歸納或布置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的練習,無疑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訓練容量。為此,在梳理了全文后,可出這樣一道練習:
在媽媽心中,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冤枉。
讓學生根據板書填上:能保證演出 走再多的路
能對學生不失信 再累一點
學生上課不被耽誤 不換濕衣、冒雨小跑
這道題一舉數得,既是練的加深,又是文的總結,更是課的延伸,練習以后,領悟“春蠶精神”這個中心輕而易舉。
3、難點的突破。教學難點是根據學生實際提出來的,本課的難點其實就是句子“那雨小得聽不見沙沙的聲音,細得像那蠶吐出來的絲”的理解。突破 方法是:在揭題時引出這句話,并進行句式比較,讓學生認識字面上的意思——這是一個比喻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對雨的特點進行了描繪,使句子的表達具有美感和抒情色彩。在揭示中心后,先以飽含激情的語調小結,再鋪設一個階梯——面對此情此景,此刻的雨還會跟平常一樣嗎?細雨和教師的工作有什么相似之處?相似之處的得出也就解決了它的象征意義,難點迎刃而解。
小語界的前輩張志公先生曾說過關于“帶學生從文章里走幾個來回的”主張,從教學大綱的規定則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應該做到讀寫結合,而從讀中學寫,讀是基礎。因此,第二課時的教學我主要運用“探究式教學法”,旨在讓學生領悟范文的風采,予以借鑒,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讀理層次;二讀憶中心;三讀探特色。
在第三個步驟中,以話題“范文在寫作上哪些方面值得學習”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設計典型:典型的時間(早晨上班,時間相對緊迫);典型的環境(蒙蒙細雨,更兼遠路,為人物提供了活動的跳舞臺);典型的人物(剛剛病愈的媽媽,體質虛弱);典型的事件(以“我”的心理活動作鋪墊,以“口角之爭”的對話和提示語把事件寫得詩意蔥蘢)。
通過探討,讓學生明白:假如沒有在這樣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間,人物就無法表現自己的品質。因此在寫作文時,有必要適當予以虛構借鑒。
2、其它特色:
題目:以景命題,意味深長,具有抒情色彩。
題材:身邊事,小中見大。
結構:前后照應,反復詠嘆。
語言:口語化,多種句式靈活運用。
然后,遷移仿作:
題目:《××,OK》
最后,說說板書:
14 蒙蒙細雨
下著雨 保證演出
路遠 冤枉(不) 不失信
患過腎炎 來不及換衣 冒雨小跑
春蠶精神
該板書緊緊圍繞球心“冤枉”展開,左右對照,人物精神一目了然。同時有利于語言的轉換練習。
《蒙蒙細雨》第二課時說課稿
《蒙蒙細雨》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個細雨蒙蒙的早晨,“我”那當老師的媽媽冒雨去學校上班,在快到校門時,突然想起忘了帶那件準備給班里學生穿的藍制服。為保證班級能正常參加歌詠比賽,學生上課不被耽誤,媽媽不顧路遠體弱,匆匆冒雨趕回家,來不及換下淋濕的衣服和帶上雨傘,匆匆取了衣服,又趕往學校。從這件平常的小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對工作高度負責,為培養下一代而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的感人形象。
教學這篇課文共安排了兩課時,我上的是第二課時。這課時的教學目標是:學習課文4~15自然段,抓住人物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體會課文結尾的象征意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媽媽”對工作高度負責,為培養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重點是:學習課文4~15自然段,體會人物品質。教學難點是:體會課文結尾的象征意義。研究的主題是: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品質。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一、談話導課。概述上節課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二、精讀課文,探究人物品質。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4~15自然段,劃出描寫“媽媽”言行的語句讀一讀,并挑選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讀得特別認真,寫上自己的體會,準備交流。在交流反饋時,重點抓住:媽媽斜了我一眼:“答應了的事,媽媽不能失信。再說,許小燕沒有藍制服,怎么參加演出呢?”讓學生體會。而在體會這句話時又重點抓住“斜”字,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斜”的原因。這樣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中感受了人物的品質。再通過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質。
三、情感升華,拓展訓練。這里我首先安排一個導語,引出結尾。再讓學生體會結尾的象征意義。隨即又安排了一個寫話練習,這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同時也進一步讓學生感受人民教師的崇高品質。再是拓展,出示并讓學生表情朗讀一首贊美老師的詩,同時讓學生也來說一說有關贊美老師的詩句。最后,要求學生課外再收集贊美老師的詩、歌曲等,也可以自己動手寫,并提議召開以贊美老師為主題的班會。以激發學生感恩老師,熱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