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幫助學生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和技巧;
(2)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9.普通中學在體育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1)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了解科學營養知識。
10.普通中學在美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對自然、社會中存在的現實美,對藝術作品的藝術美的感受能力;
(2)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即具有美學的基礎知識,具有分辨美與丑、文與野、優與劣的能力,具有區分美的程度和種類的能力;
(3)形成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獨特的美感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的能力。
11.普通中學在勞動技術教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教學和勞動實踐,使學生了解物質生產的基本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2)結合勞動技術教育,還可以授予學生一定的商品經濟知識,使學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了解當地的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的經濟政策、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12.為什么說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強調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既充分重視學生共性的發展,對學生的基本方面的發展有統一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又要重視學生個性的多樣性,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評價方案,從而把學生的差別性顯示出來并加以發展,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具有高度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
13.為什么說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能力,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
創新能力離不開智力活動,離不開大量具體的知識,但創新能力決不僅僅是智力活動,它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運用,不僅表現為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而且是一種追求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傾向,是一種善于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
四、論述題
1.試述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它把人的全面發展既看成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也是對于共產主義新人的理想藍圖的描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理論有如下:要點: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才學說確立了科學的人的發展觀,指明了人的發展的必然規律,并為我們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論依據。
2.為什么說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教育是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記憶和再現為基本學習目標,它強調的是掌握知識的數量和準確性,強調的是對過去知識的記憶。因此,傳統教育把掌握知識本身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知識積累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視。現代社會,知識創造、更新速度的急劇加快,改變著以知識的學習、積累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知識的學習成為手段,成為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能力也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