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教育作用是指各教學因子的思想教育內容及其作用。確定教學因子的教育作用,就是結合教材具體內容,深入揭示其內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以確定一課、一節等局部教材的思想教育重點內容的過程。長期以來,如何“寓思想教育于教學之中”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為了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局部教材分析中設立了“分析教育作用”的項目。這一項目的設立是基于下述觀點:知識是人類長期積累下來的經驗與智慧,它本身就包含著人類與自然、社會斗爭的意志和情感。這種意志、情感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材料,也是“寓思想教育于教學之中”的理論基礎。但是,這些意志和情感往往隱藏于知識之中,有時不易被發現和利用。這也是“寓思想教育于教學之中”的困難所在。因此,要確信任何教材中都包含著一定的教育作用,要認真挖掘它們。
為了確定教材的教育作用,首先要明確學科思想教育的重點。地理教學思想教育的重點是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它們在現代地理教育中,具體表現在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口觀、資源觀、生態觀與環境觀方面的教育。例如,在學習土地資源時,結合我國山地面積廣、平原面積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節約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教育,就是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具體體現。其次,在分析教材教育作用時,還要區別各教育作用的不同表現形式,以便更好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常見的表現形式有三種:
1.顯露式指那些教育因子本身就有明顯教育作用,可直接用來進行思想教育的。例如,關于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地理知識,是直接可以引起民族自豪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教材,屬顯露式的思想教育;
2.隱蔽式指那些知識表面并不具有思想教育作用,需要教師揭示其內涵才能進行思想教育的。例如,地球的形狀是三軸橢球體,這一知識表面上并不具有任何思想教育,但仔細想來,這里卻凝聚了人類漫長歲月的艱苦認識過程(由“天圓地方”說到麥哲倫環球航行⋯ .直到今天的衛星測量)與智慧的結晶。教師如果用簡明的語言,揭示這一知識內涵的思想內容,將是激勵學生珍視知識、努力學習、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材料。
3.互補式是需與其它知識結合,才能起到教育作用的教材,這要求教師將它們巧妙地進行聯系才能進行思想教育。
最后需要指出,教學因子的教育作用是與知識教學、培養能力同步進行的,即在傳授知識、培養訓練能力的同時進行思想教育。因為,地理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內容是寓于知識內容中的。因此,在局部教材分析中設立“分析教材的教育作用”,不是將思想教育與知識教學、能力培養過程割裂開來,而是為了保證思想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應有的地位,并有利于它們之間緊密結合,成為三位一體的“立體教學”,即知識教學、能力培養與道德教育融為一體的
教學過程。
三、中學地理教材分析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一)整體分析的三項內容之間的有機聯系
整體分析的三項內容,從不同角度對整體教材進行分析,又相互聯系,共同為教師使用教材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分析教材的時代背景,是從“教育要適應社會、經濟的需要”這一指導思想出發的,用這一觀點研究教材的目的與特點,并用這一觀點確定教材能否適應現代的要求。分析教材的內部結構,是運用系統論關于結構、功能的基本理論,對教材的組成與內部結構進行剖析,進而闡明教材的功能。“功能,總是一定結構的功能;結構,總是一定功能的結構”。因此,為了弄清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功能,可以在教學過程之前,通過對教材結構的分析,達到這一目的。這一觀點為掌握、運用教材提供了指導。分析教材的外部聯系,是運用系統論的有序原理去分析教材外部聯系的必要與可能,以探討教材成為開放系統的途徑。現代教學已逐漸向開放教學發展,現代的地理教材也應不斷發展,以適應教學的需要。而任何有序系統,必須是開放系統,必須與外部聯系。這又從方法論上提供了使用教材的另一重要原則,即加強教材的外部聯系。
這三方面緊密相關,因為,只有明確了教材的時代背景,確定了教材目的之后,才能正確分析與評價教材的結構與功能是否合理、完善;只有了解了教材的結構與功能,才能準確地進行外部聯系;同時,也只有加強了合理的外部聯系,才能使教材的結構更完善、功能更有效,進而能更好地實現教材的時代職責。
(二)局部教材分析各個項目環環相接,構成分析具體教材的一整套方法
局部教材分析的五個項目之間不僅關系密切,而且有很強的順序性。局部教材分析起始于分析教材的組成,即劃分教學因子。因為,它為分析教科書的內部聯系提供了條件,同時,還
與內部聯系的分析共同組成了教科書知識體系的內部結構。這一知識體系是認識與使用教材的基礎,也是進行教材外部聯系的基礎。教科書知識體系與外部聯系的知識又構成了教材知識體系,這是系統化的科學知識體系,它具有切合教學實際的特點,又具有很強的遷移性與廣泛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就可進行教材的功能評定,即地理能力與教育作用的分析(另一功能——知識教學,已在形成教科書知識體系或教材知識體系中進行了分析),以保證教材為實現中學地理教學目的做好準備工作。
由此不難看出,對具體教材分析的一般步驟應是:
1.在弄清教科書的主要內容、分析其內部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起教科書的知識體系;
2.根據教學的實際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外部聯系,建立起教材知識體系;
3.在教科書知識體系與教材知識體系的形成中,完善教材的知識教學的功能;
4.在兩個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分析教材的能力培養與思想教育兩個職能的內容與重點。
這些就是分析具體教材的一套方法。
(三)整體分析與局部教材分析的關系
從教材整體出發對教材的分析,即整體分析,為教師認識教材的目的、特點及功能提供了可能,是實現教材的整體功能的保證,同時也是進行局部教材分析的基礎與前提。因為只有在進行正確的整體分析之后,也就是認識了教材的整體目的、特點與功能之后,才能對局部教材進行正確的分析,使這種分析避免片面性。例如,從整體分析中認識了高中地理教材的目的,又了解了天文知識在整個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才能正確分析“天體和天體系統”、“太陽和太陽系”、“地月系”等局部教材。否則,孤立地對局部教材進行分析,只注意突出各局部教材的內容與特點,就會影響高中地理整體教材功能的發揮。
但是,只進行整體分析也是無法正確使用教材的。因為地理教學是按章、節、課的形式進行的,教材也是按章、節的形式組織成的。對于這些局部教材的分析,是教學過程的需要,也是對教材整體分析的具體化過程。因此,沒有局部教材的分析,進行整體分析也就失去了意義。同時,局部教材的分析,又可以對整體分析的結果加以檢驗與完善。不難看出,整體分析與局部教材分析之間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在進行中學地理教材分析時,必須注意它們之間的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
案例:“陸地自然帶”教材分析和處理方法
1.陸地自然帶教材在世界地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陸地自然帶教材是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和概括世界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知識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在世界概述和大洲地理教材中,更是以自然地理知識為主。但是各部分教材中自然地理知識大多是單獨地、零散地出現。例如,世界概述只突出了地球表面形態和世界氣候兩個方面的地理特征,大洲地理則分別討論各大洲的區域自然地理特征。自然帶教材對這些自然地理知識,加以歸納、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概括形成規律性的知識。
(2)陸地自然帶教材是重要的地理理論知識陸地自然帶教材闡明了地理環境的重要分異規律——地帶性規律及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等方面的知識。學生掌握了這些理論知識,就可以獨立分析不同地區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并能正確認識某些人文地理現象。因而提高了學生的地理認識能力。
(3)陸地自然帶教材有利于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陸地自然帶教材中揭示了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廣泛緊密的聯系,揭示了人類與環境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對學生建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陸地自然帶教材在世界地理教材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是全書的重點教材。
2.陸地自然帶教材的內部結構和教材的處理方法
“世界陸地自然帶”教材,是由自然帶的形成和類型、主要陸地自然帶的特點和分布、人類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三個部分組成。
自然帶的形成和類型教材,是關于自然帶的基本理論知識,是學習各自然帶知識的基礎。因為,只有掌握了地球表面熱量分布的地帶性及其對地理要素分布的影響,才能真正認識自然帶的特征和分布。
主要陸地自然帶的特點和分布教材,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它體現了自然帶的規律性,也是對已學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概括。學習主要陸地自然帶的教材必須有關于自然帶形成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同時,它又是這些理論知識的具體化,是由一般理論認識具體地理事物的演繹的過程。沒有主要陸地自然帶的知識,關于自然帶的理論知識就成為空洞的理論;反之,沒有自然帶理論知識,認識主要陸地自然帶的本質也是不可能的。至于人類生產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這部分教材,是在前兩部分教材的基礎上,對自然帶發展變化的認識。因為在現代,自然帶的發展變化極大程度地受到了人類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產活動的影響。因此,了解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實質是研究自然帶發展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類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也為形成正確人地觀提供了可能。因此,第三部分教材的知識,人類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前兩部分知識的繼續、發展和提高。
根據上述的分析,可以這樣認為,自然帶教材的三個組成部分之間,關系是密切的,它們分別從形成的理論、主要自然帶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影響自然帶發展的主要因素幾個方面,闡述了自然帶的特征,形成了陸地自然帶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應把握它們之間的聯系,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便于學生掌握;另一方面,在揭示這些知識的聯系中,更利于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
教材的處理方法可概括如下幾方面:
(1)關于自然帶形成的理論知識教材的使用這是陸地自然帶教材的理論基礎,教材從地表熱量的地帶性,講到水分的分布,進而講到氣候的地帶分布。之后,在談到氣候對植物、植物對動物的影響后,引出自然帶的概念,并最后指出植物的指示作用。這段教材除文字簡練、內容概括等表述特點外,各知識點之間明顯的因果關系也是其重要特點。這兩方面的特點在教給學生理論知識時,一般是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的。但是,面對初中學生,并且是為了總結全書自然地理知識,教材內容就顯得不足了。因為,文字過于簡練、內容過于概括,會使教材中的知識距離學生原有知識甚遠,差距過大,帶來認識上的困難,如教材開始的兩句話中就出現“熱量分布的地帶性”,其后又出現了“水分的分布”、“天然植物⋯ .依氣候條件為轉移”、“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等等概括性很強的知識,不易為學生掌握。同時,因果聯系的推理方法,雖然表現了很強的邏輯性,但對于學生完成總結、歸納已學知識的任務及學習這些自然帶的理論知識,卻是不利的。因為學生已有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識,應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加以提高,概括成為理論知識,這將更有利于學生的認識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使用由果推因的方法似更為妥當。例如,由學生已知的氣候分布知識,推論出太陽輻射光熱的地帶性分布及成因。針對教材的這些特點,必須加強與學生已學知識的聯系。
(2)關于陸地自然帶分類教材的使用這段教材內容較少,只包括主要自然帶的名稱及順序。但卻是進一步學習各自然帶特征的重要基礎知識,不容忽視。自然帶的名稱一般是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表示熱量特征的(用熱量帶表示);后面是該自然帶中典型植被類型的名稱。這種定名法,清楚地反映了自然帶的本質特征——地球表面熱量、水分分布的地帶性,并以植物為其標志。對于自然帶名稱的定名方法,教師應向學生說明。這樣不僅便于學生記憶名稱,而且有利于學生對自然帶特征的認識。
主要自然帶分布的順序, 是自然環境地帶性的體現,教材中所列的內容,“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沙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包含了不同層次的地帶性分布。首先是熱量的地帶性分布——熱帶、溫帶、寒帶;其次是水分的地帶性分布——濕潤(森林)、半干旱(草原)、干旱(沙漠);最后是植被的地帶性分布——熱帶雨林、熱帶草原⋯ .苔原和極地荒漠帶。這些地帶性綜合表現為各自然帶的分布。在教學中如能
分層次地引導學生認識自然帶的分布順序,不僅把前述的自然帶理論知識更具體地結合起來,而且容易使學生將自然帶的順序與其分布聯系起來,更加深了對這一順序含義的理解。
教材中關于自然帶界限模糊,并有過渡帶的知識,只要求學生了解,并能在自然帶分布圖中加以說明就可以了,不需要學生完全理解自然帶這一明顯特征。這是因為這部分知識難度較大,且高中地理還要進一步學習。
(3)關于自然帶的分布和特征教材的使用教材對主要自然帶的分布是依據熱帶、溫帶、寒帶的順序,即由低緯度熱量高的地區,向高緯度、熱量低的地區進行分析的。對各帶特點的敘述,則是從分布的位置、氣候特征、植物特征及類型、動物特征和代表種等四個方面加以闡述的。這一教材結構脈絡清楚,體現了地理環境中的地帶性規律,也體現了各地理要素之間緊密聯系的特點。
使用這一教材時,首先要注意各自然帶的地理分布,引導學生運用自然帶的理論知識,認識地理位置對于該地區熱量、水分分布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再分析自然帶氣候、植物和動物特征。在分析地理要素特征時,一方面要始終聯系地區熱量、水分的輸入水平(即多少);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例如,在教學熱帶雨林帶時,一方面要根據熱量、水分充沛的這一根本特點,去分析高溫多雨的氣候、茂密長青的森林和適宜濕熱環境的動物等各要素的特征;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揭示熱帶雨林氣候對森林植被及熱帶動物的影響,揭示森林植被對動物的影響、對當地氣候的影響等等。只有通過這兩方面的分析,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各自然帶的特征,才能學會分析自然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由于教材中對各自然帶的分析,著重于其一般特征的闡述,對于各大洲的具體特點較少涉及。所以在處理這一教材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要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待自然帶一般的共性和個別的特性。教材中對自然帶的一般特性的描述,往往與各洲自然帶的特征出現某些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教材中規定的界限和指標,不能適應所有的地區。這時,要引導學生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去發現這些特殊的地區,并根據該地區特殊的地理條件,認識產生不同于一般規律的原因。比如,教材中規定熱帶雨林的界限主要分布于赤道兩側,但是在自然帶分布圖中可以看到,位于南回歸線附近的馬達加斯加島也是熱帶雨林帶。這時就要幫助學生分析為什么這里能形成熱帶雨林帶?這樣分析的結果,不僅解開了疑團,加深了對自然帶的認識。同時還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科學態度。
②要掌握具體的界限和指標。教材對主要自然帶的特征,一般都給出了明顯的界限和指標。例如,熱帶雨林帶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熱帶沙漠帶在大陸的南北回歸線附近;冰原帶在兩極周圍,大體在緯度70°以上的高緯地區;再如,熱帶雨林帶各月平均氣溫,幾乎都不低于25℃,降水量全年2000毫米左右;苔原帶最暖月的平均氣溫不超過10℃等等。這些界限和指標不僅可以區別判斷不同的自然帶,而且是歸納、總結已學的自然地理特征知識的重要工具。應要求學生熟練掌握這些知識,并初步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去分析判斷指定地區的地理特征。
③要聯系已學的自然地理知識。由于教材中有關自然帶的知識,大部是在學生已學自然地理知識的基礎上概括出的理論知識。同時,又需要學生掌握并運用這些理論知識,去總結過去已學的自然地理知識。因此,學習主要自然帶的特征時,一定要聯系已學的自然地理知識。這種聯系在學習自然帶知識的任何階段都可進行,可以在學習自然帶的開始或結束時進行,也可以在學習自然帶的過程之中,作為例證引伸出來。例如,在復習東亞地區及我國的氣候、植物特點的基礎上,學習溫帶森林帶、溫帶草原帶;在學習熱帶草原帶后,對非洲、南美洲及澳大利亞的熱帶草原帶的自然地理特征進行比較;而在學習苔原帶和冰原帶時,引用蘇聯、加拿大的極地地區和南極的自然地理知識,作為例證等等。
(4)關于人類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材的使用教材是由“人類生產活動對地理壞境不斷擴大的影響”及“人類要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環境”兩部分知識組成的。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全書中僅有的關于人地觀方面的重要理論知識。在使用這一教材時,首先要弄清教材內容中包含的基本觀點:
——人類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隨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也越來越大;
——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變化,是按自然的客觀規律進行的;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不符合這一客觀規律,地理環境就會遭到破壞,并對人類進行“懲罰”;
——人類必須認識地理環境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規律合理利用和改造環境,才能達到人類和地理環境共同發展的目的。
通過上述對于教材內容的加工整理,而形成的理論觀點,也就是正確的人地觀的基本觀點。這些觀點,是指導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最重要的理論知識,必須要求學生理解掌握。其次,要加強與舊知識的聯系。由于教材幾經刪改,這一教材與其他教材的聯系顯得薄弱,有些準備知識不夠充分。在刪改前的教材中,曾有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有關地理環境的知識。原教材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差異性→自然帶→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安排得很是自然。現行教材在考慮學生知識水平、初高中地理教材銜接等方面的需要,刪去了有關地理環境的理論知識,這樣,從總的平衡中取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局部教材的處理中,卻帶來了困難。一方面感到教材的跳躍性,從自然帶知識突然變為人地關系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有些知識的準備知識不足,如什么是地理環境?這是學生尚未明確的概念。因此,在處理這一教材時,除要注意適當地給予必要的補充知識外,還要以認識地理環境為線索,將全節的各部分教材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現行全日制中學地理教材知識結構
(一)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結構
1.初一以世界地理為主體的知識結構
初一以世界地理為主體的知識結構,先講述地球和地圖基礎知識,目的之一是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運動及其產生的一些自然現象,從而為學習和了解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打下基礎;目的之二是獲得有關地圖的一些基礎知識,初步學會閱讀和運用政區圖與地形圖。
在世界地理概況中,以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類及其活動為線索,使學生了解世界的海陸分布和地表形態,世界的氣候和陸地自然帶等基礎知識;了解世界各種自然資源、居民和國家等概況,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現狀,從而初步認識人類、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世界地理的分區,是按地理位置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來劃分各地區的,每一地區只重點講述一二個有代表性或有特點的國家,引導學生認識世界上不同地理環境中的地區和國家,及其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初步熟悉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并具有根據一定的地理事實材料,運用所學過的地理基本知識分析認識一個地區地理特征的初步能力。
2.初二中國地理的知識結構
初中二年級中國地理教材,采用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中國在世界中,即“總→分→總”的知識結構。
中國地理總論,目的是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概況;自然環境、人口和自然資源的基本情況;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樹立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共同發展的觀點;我國主要工業、農產品、重要交通線、商業中心、著名旅游地等的分布概況;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農業、交通、貿易和旅游業的發展概況。
中國區域地理,首先讓學生認識我國地區差異大的基本國情,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發揮優勢、趨利避害、共同發展的觀念;其次,了解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理概況,再進一步學習鄉土地理。
“中國在世界中”,目的是使學生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在經濟上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也要認識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肩負著的重要責任。
(二)高中地理知識結構
現行高中地理教材,采用系統地理的形式,以自然地理為基礎,人地關系為線索,將當代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組成了下列知識結構:
在這個知識結構中,首先要求學生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作為認識地理環境的開端;然后學習構成地理環境的大氣、水、地殼、生物圈和自然帶知識,了解地理環境的結構,各圈層的性質、分布及其特征。接著學習資源和能源,它們也是地理環境的組成部分,但又存在于各圈層之中。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主要是在人類對資源和能源的利用過程中發生的,因此,資源和能源是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紐帶。再學習農業、工業、人口和城市,以及人類和環境等方面的幾個主要問題。人類利用資源和能源從事生產生活活動的結果:一方面使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創造了現代社會文明;另一方面由于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不足和對環境保護不力,出現了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生態平衡失調等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就是要系統地、綜合地協調好人地關系,促進人類社會與地理環境的持續發展。
思考與練習
1.提出廣義的地理教材概念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有何意義?
2.自選一章教材,分析該教材哪些地方體現出地理教學論原則。
3.按照本章介紹的中學地理教材分析方法對任一教材進行分析。
課題討論與研究
1、熟悉現行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
2、掌握教材分析方法
3、訓練分析技術
4、對不同國家的地理課程資料進行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