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語文教師招聘考試詩歌閱讀鑒賞專題...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注:勞歌,送別歌的代稱。)
(1)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2分)
(2)有人認為第二句“紅葉青山”的色調與全詩的情感基調不和諧,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4分)
答:本詩抒發的的是作者離別之愁。(2分)紅葉青山色彩艷麗,乍看似不協調,實際上恰恰是對離愁的有力反襯。景色優美,越覺離別的難堪。這是典型的“樂景寫哀”的手法。(答出反襯2分,答出“樂景寫哀”2分)
78、閱讀宋代王質的《山行即事》,然后回答問題。(6分)
山行即事 王 質
浮云在空碧,來往議陰晴。荷雨灑衣濕,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種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覺,詩中指精神不振的樣子。
①詩的首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是如何統領全詩的?
②頸聯所描寫的景物有什么特點?全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答:①答:擬人手法,頷聯寫“陰”,頸聯寫“晴”。(前1分后2分,合情理即可給分)②答:有聲有形、有動有靜,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富有情趣(2分)。詩人精神愉快、神清氣爽(1分。意思對即可給分)。
79、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6分)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時從臨賀到柳州會見作者。“上人”,對時尚的尊稱。
(1)聯系全詩,分析第二句中“割”字的作用。(3分)
(2)整首詩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1)“割”字照應上句“劍芒”的比喻,進一步寫出作者愁苦之深。(2分)
(2)貶謫之恨,思鄉之愁(3分,兩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貶的愁,二是對故鄉的思)
80、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注]本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之時。西園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請結合全詩,說出作者寫“露”“月”“泉”“鳥”的作用。
(2)作者寫“泉響”“鳥喧”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3)詩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請扼要回答。
答:(1)營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動寫靜,反襯 (3)謫居僻遠之地,孤獨愁苦,情懷無人理解
8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鑒賞。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體現的作者的心情。
答:(1)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的基調;(2)天高地遠,四野空曠,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顯得離人很近。整個場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過對客觀環境的主觀性描繪,顯示出詩人的寂寞孤獨,將內心深處的愁緒鮮明地展現出來。(意思對即可)
82、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么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么特點?
答:(1)“渺茫”一詞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83、閱讀元代王冕的一首詩,回答問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1)在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特征。
主要運用了襯托(用冰雪襯托梅之堅毅)、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的手法;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84、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在詩中作者寫哪幾種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1)月落、鳥啼、霜滿天、江邊的楓樹、漁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
(2)寫出羈旅者孤孑清寥、愁緒滿懷的情感。
85、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1)詩的第一句從什么角度寫,第二句從什么角度寫 ,這兩句詩勾勒出一個怎樣的境界?
(2)整首詩,從頭至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問:詩中的人是怎樣的形象?情是怎樣的情?
答:(1)仰視 低頭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蘭溪山色,朦朧飄渺,使人如同墜如仙境。
(2)寫出漁民欣快歡暢之情,整個畫面使人感到蘭溪山水充滿著蓬勃生機。
86、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2)題。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
(1)從這首詩看,詩人處在怎樣的境況之中?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前人評價“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詩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你認為它“妙”在何處?
答:(1)答案要點:遠離家鄉,漂泊江南水上。表達了漂泊中的孤獨情懷和思鄉之情。(可從“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鄉書何由達,歸雁洛陽邊”等句看出)
(2)答案要點:①時序交替,觸景傷情;②寫景中蘊含哲理(海日生于殘夜,舊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87、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1)—(2)題。
雨 晴 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1)本詩前兩句是扣住什么來寫春景的?這樣寫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2)前人評價“卻疑春色在鄰家”為“神來之筆”,你認為這句詩“神”在何處?
答:(1)前兩句詩扣住象征春色的“花”來寫春景。以“雨前”所見和“雨后”所見的情景相對比、映襯,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詩人看著雨后花落春殘之景,惋惜而掃興)
(2)這句詩由“蜂蝶紛紛過墻去”而來,它不僅寫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寫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腳”,跑到鄰家去了,透露出詩人希望春色沒有遠去的心情。(意思對即可)
88、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錦 薛 瑩
札札弄寒機,功多力漸微。惟憂機上錦,不稱舞人衣。
(1)試分析“寒”、“微”二字在詩中的表達效果。
(2)詩中第三句的“憂”實際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1)夜深天寒,織作不息,以致精疲力盡,表現了織女內心的痛苦和無奈。 (2)織女“憂”的是所織之錦“不稱舞人衣”,實際表達了詩人對織女的同情,對奢糜生活的不滿。(織女“憂”而非詩人“憂”)
89、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詠 風 王 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戶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風聲。
(1)這首詩的“詩眼”是哪兩個字?請作簡要分析。
(2)這首詩寫“風”,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作用。
(3)歷代詠風的詩很多,如梁無帝、唐太宗的《詠風》詩,無非是飄香、舞袖、繞梁而已。①請簡述你對這首詩的立意的理解。
答:(1)“詩眼”是“有情”二字。全詩扣住“風”的“有情”二字來寫。前面從“有情”寫它帶給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贊美它“為君起風聲。” (2)這首詩以“風”喻人,主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首句描寫風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風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動。下面寫風的活動,用“驅”、“卷”、 “尋”、“出”、“為君”等字眼,對風進行擬人化的描寫,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讀本詩,要把握住“詠風”即“詠人”——詠有為之士)(3)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濟的美德,詩人風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著意贊美了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
90、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秋風本無形,詩人為什么用“見”?請說說你的理解。
(2)“行人臨發又開封”這是一個成功的細節描寫。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這一細節描寫的成功之處。
答:(1)秋風無形,但它可使草木枯黃,百花凋零,給自然帶來秋光秋色,因此雖無形卻可見。用“見”可將秋風及其帶來的秋景聯系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
(2)這一細節看似平常,但它既照應了“意萬重”,又緊承“復恐”,刻畫出心有千言萬語惟恐言之不盡的復雜而微妙的心理。能讓讀者體味其中濃濃的鄉思之情。
91、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渡湘江 杜審言
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審言,唐代詩人,唐中宗時曾被貶到極為偏遠的降州。這首詩是他被貶的途中所作。
(1)清人吳喬說:“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試據此對“今春花鳥作邊愁”一句作評析。
(2)簡析“獨憐京國人南竄”在整首詩中的作用。
答:(1)“今春花鳥作邊愁”是從憶昔游轉到今春的邊愁。鳥語花香本應給人以歡樂,然而詩人在流放途中,只能引發遠去邊疆的哀愁。這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景)。詩人緣情寫景,因而景隨情,且句中“花鳥”更反襯出邊愁。
(2)這是全詩的中心,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前兩句憶昔游而悲,見花鳥而愁;后一句為江水北流而感嘆。這都是詩人遠離京城,正在南竄途中的感慨。這三句都是從“獨憐京國人南竄”生發出來的。
92、閱讀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問題。
[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退隱 張養浩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仗立云沙,回首見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戲野花。云霞,我愛山無價。看時行踏,云山也愛咱。
(1)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來”“去”二字,有人說用得很好,請說說好在何處?
答: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來”“去”二字,好在既寫出了山的動態,又寫出了山色變化,更表現了云山的渾然一體。
(2)從這首曲子勾畫的山中行樂圖中可以看到詩人怎樣的心境?
答:從這首曲子勾畫的山中行樂圖中可以看到詩人相機而退,隱居山野的恬淡自適心情,以及靜穆自守,自由自在,輕舒飄逸的氣度。
9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梅 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南宋人李壁評此詩說:“《古樂府》‘庭前一樹梅,寒多不覺開。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來。‘荊公(王安石)略轉換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說王安石的詩有抄襲這首樂府詩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請簡要評析。
答:這首古樂府只不過就梅花而詠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沒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詩的“凌寒獨自開”,顯示了詩人對梅花的感情,表達了不懼惡境的心境,所詠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觀的描寫。
9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 這是作者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從全詩看,“野草花”“夕陽斜”反映的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答:從全詩看,“野草花”“夕陽斜”反映的是一種荒涼冷落衰敗的景象。
(2) 事實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謝堂前”的老燕如今飛人尋常百姓家的,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答: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喚起讀者想象,暗寫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滄桑的感慨。
9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1)一、二兩句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現的?
答:一、二兩句表露了劉禹錫樂觀豁達的心境。是將古人的悲秋與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來表現的。
(2)秋天可寫的景物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么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有何深意?
答:劉禹錫在詩中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目的是借托鶴沖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
9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晚 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飛雪。
本詩運用擬人手法有何妙處?本詩的主旨有人認為是勸人珍惜光陰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么?
答:(1)使無情的草樹能知、能解還能斗,且彼此還有高下之分,使描繪的晚春景致生動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為作者是以"百般紅紫""斗芳菲"反襯"楊花榆莢"的百首無成;
不同意,因為作者在詩中是在嘲笑楊榆莢沒有紅的花,不能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詩是在歌頌楊花榆莢盡管無才思還是敢于與紅紫爭鳴爭放,為, 晚春增色。
97、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夏 意 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窗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注: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
此詩以“夏意”為標題,著眼點在“意”,寫詩人于炎熱盛夏中的一種心境。(1)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
答:詩中雖寫炎熱盛夏,卻句句顯清涼靜謐、清幽朦朧的氣氛,表現了詩人悠閑曠達的心境。
(2)“時一聲”的“流鶯”與這種心境是否和諧?為什么?
答:是和諧的。園林深處不時傳來的一兩聲婉轉的黃鶯鳴啼,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靜謐。
98、閱讀下面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登鸛雀樓 暢當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注]鸛雀樓:唐朝時建于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層樓,是當時的登臨勝地,后廢毀。
問:唐代詩人王之渙曾經寫下一首著名的同題詩作,與暢當的詩相比,王之渙的詩顯然更勝一籌。你認為王之渙的優勝之處主要表現在哪里?
答:王之渙的優勝之處主要表現在:王之渙的詩不僅寫出了在鸛雀樓上所望見的壯麗景象,而且包含著"登高才能望遠"這一人生哲理,境界顯得更加高遠。
9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暮春回故山草堂 錢起
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1) 詩的前兩句,重在表現什么內容?并簡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答:詩的前兩句重在表現“春殘”(或暮春時節凋零空寂的氣氛)。詩的前兩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盡”、“飛”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 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詩的后兩句,既表現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發了對“不改 清陰”的幽竹的憐愛和禮贊之情,歌頌了不畏春殘的幽竹內美與外美的和諧統一。
100、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新年作 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后,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1)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的處境如何?
答: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的處境:新年迫近,卻身在天涯;年事已高,又居于卑位。被貶謫,有家難回。
(2)讀這首詩可以體會到詩人懷著怎樣的心境?
答:讀這首詩可以體會到詩人謫遷歲月中哀愁的心境,佳節將至傷感的情懷。
10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6分)
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 劉長卿
荒村帶返照,落葉亂紛紛。古路無行客,寒山獨見君。
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不為憐同病,何人到白云。
古人評劉長卿的詩,說他因遭貶謫,其詩“多凄怨語”。此詩寫朋友皇甫侍御來訪之“喜”,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詩人是如何表現出心中之“喜”的。
答:全詩以寫景為主,借景抒情。夕陽映照著偏遠的荒村,深秋時節落葉紛紛,路無行客,雨斷野橋,澗水亂流。在這樣偏僻、孤寂的荒村,在這樣一個凄清的暮秋時節,有同病相憐的朋友來訪,如何不高興。(說出以寫景為主,借景抒情的意思,即明確本詩的表現方法,得2分,能夠抓住本詩所寫的典型景物(選二、三處即可)加以描述,得2分:表現出因有同病相憐的朋友來訪而高興的內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