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2)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3)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4)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
(5)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
------
3、美術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2)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3)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4)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4、美術課程的教學建議是什么?
--http://--美術教師理論考試復習資料,答案供參考
(1)美術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2)美術教學要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3)美術學習應當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層面。
(4)加強教學中師生的雙邊關系,既重視教師的教,也重視學生的學。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唯一主角的現象,應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和平等關系。
(5)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學習,加強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綜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引導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以及收集資料等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與合作交流。
------
(7)教師影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8)教師應盡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絡美術教學,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制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利用國際互聯網資源,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
5、在“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設計”一詞包括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哪兩項學習內容?
答: 《美術課程標準》認為:在“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設計”包括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代設計基礎和傳統工藝”兩項學習內容。
6、新課標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具體指什么?
答:《美術課程標準》認為:“‘設計·應用’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制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
7、學生經過九年義務教育的美術學習后,應具備基本的藝術態度包括哪幾方面?
答:應該具備的基本的藝術態度主要包括這么幾個方面:第一有敏銳的視覺意識,對視覺現象和美術作品能作出積極的(或獨特的)反應;第二能自覺而大膽地運用美術的媒材和方法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情感,追求藝術化生存;第三能不斷追求更高的審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
8、美術新課標中美術課程的總目標包括哪三維?
答:課程的總目標是按照三個維度表述的,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9、簡要回答四個學習領域中“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的區別與聯系?
答:“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其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形成創意,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為特征是它們的相同點,都鼓勵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媒材與工具,運用不同的方法體驗創作活動的樂趣”。而區別在于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后者更注重功能性。
10、通過“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什么目標?(請回答出其中的三條)
答:學生在該領域應達到的目標:
第一, 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并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創意、設計和制作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第二, 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制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
第三, 了解藝術形式的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 養成事前設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以及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
11、請簡述《美術課程標準》中,有關“美術教育”的解釋。
答:以美術學科為基礎的教育門類。其目的主要是:延續和發展美術的知識與技巧,以滿足人類社會經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術素質和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
12、在美術教學中滲透人文意識,應注意哪幾點?
答:在美術教學中滲透人文意識,應注意這么幾點:
首先,作為教育工作者的美術教師要努力通過各方面的學習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
其次,不要將美術教育視為單純的技術訓練,不要將美術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來。
再次,要高度重視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并將作品放入一種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從作品中發掘人文內涵。
13、簡述《美術課程標準》中對“美術”一詞的解釋。
答:藝術的種類之一。“美術”在歷史上是個語義多變的概念。在現代,人們更傾向于稱美術為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具體包括繪畫、雕塑、工藝、攝影、計算機美術、廣告設計、產品設計、建筑和環境藝術等。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的外延和內涵還會不斷發生變化。
------
14、請思考并簡述,什么是基本的美術素養?
答:基本的美術素養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美術的內容和現象有基本的了解;二是對美術的創作方法與過程有基本的了解;三是對美術在社會中的價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所以,基本的美術素養不僅僅是對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應該具備基本的藝術態度。
15、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體事例,通過它們能印證某種理念或提示某種方法。
16、新課程下的學生觀有哪些變化?
(1)學生本位意識。
(2)學生主體意識。
(3)學生個體意識。
17、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由哪些變化?
(1)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2)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課程的建設者
18、為什么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因為課堂教學設計活動實質上是伴隨實施教學的全過程的。考察課堂教學設計的知識過程,我們不能只看到教師的課前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與學生對話的具體情境,調整甚至改變課前的教學設計,這也是一個設計的活動,可稱為“課間設計”,同時,教師在教學完成之后,仍然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以便為將來的教學提供新的經驗與思路,可稱之為“后設計”。
------
19、什么是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它包括自主監控、自主指導、自主強化三個過程。美術課最容易接近自主學習。
20、你認為一個好的教學案例的“標準”有哪些方面?
一個好的教學案例都是有一定“標準”的,首先最重要的一條是能促使自己進行教育教學的反思和幫助閱讀案例的人從中“學有所獲”。
其次要做到:(1)、具有可讀性。一個好案例是一件文學作品,應該是主題鮮明、中心突出,圍繞主題以一種引人入勝、迷人的方式來展開,事件發生的背景交代清楚,人物的心理感受、體驗和內部沖突揭示充分,表現得淋漓盡致,語言表達明晰、生動和活潑。
(2)、具有時代性。一個好案例必須要有時代的特征,能反映當前教育教學中最普遍發生的問題,能足夠引起自己和人們的反思,能產生“共情”。
(3)、富有個性化。案例的內容和形式要有特色,能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對問題的分析和討論能從理論的高度去開掘并能提煉出自己的觀點,能引起人們多方位的、多角度地思考,能觸及人們的靈魂。
(4)、一般用過去式表達。
(5)、字數最好在2000——4000字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