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1、典型的學習策略
A、認知策略
(1)復述策略
①利用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②排除相互干擾 ③整體識記和分段識記
④多種感官參與 ⑤復習形式多樣化 ⑥畫線
(2)精細加工策略
①記憶術 ②做筆記 ③提問 ④生成性學習 ⑤利用背景知識,聯系實際
(3)組織策略
①列提綱 ②利用圖形 ③利用表格
B、元認知策略(元認知是指認知的認知)
(1)計劃策略
(2)監控策略
(3)調節策略
C、 資源管理策略
(1)學習時間管理 (2)學習環境的設置 (3)學習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學習工具的利用 (5)社會性人力資源的利用
2、復述策略:是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運用內部語言在大腦中重現學習材料或刺激,以便將注意力維持在學習材料上。
3、人的學習83% 通過視覺,11% 通過聽覺。
4、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習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的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5、元認知控制:是運用自我監視機制確保順利完成,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監視、控制和 調節。
6、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對題目瀏覽、測查、完成情況的監控及對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元認知策
略。
7、學習策略: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訂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方案。
8、認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有助于準確地理解和有效地從記憶中提取信息。
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
無意識記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經過努力的識記。
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第九章 問題解決與創造性 (重點)
9.1 1、問題有三個基本的成分:一是給定的條件(即問題的起始狀態,也叫問題情境),二是要達到的目標,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
問題: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名解)
2、 問題解決是指在具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卻不明確達到目標的途徑或方法,為此而運用的一系列有指向的認知操作過程。
3、問題解決有下面幾個基本特點:
(1)目的性 (2)認知性 (3)系列性
4、問題解決有兩種類型:一是常規問題解決,二是創造性問題解決
5、問題解決的過程
(1)發現問題 (2)理解問題 (3)提出假設 (4)檢驗假設
6、影響問題解決得主要因素(簡答)
(1)問題的特征 (2)已有的知識經驗 (3)定勢與功能固著
(4)個體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緒狀態、認知風格和世界觀
7、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簡答)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
8、問題可以分為有結構的問題和無結構的問題兩種類型
9.2 1、創造性是指個體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
創造性與發展思維的關系最為密切。
創造性不是少數人的天賦,而是人類普遍存在的一種潛能。這種潛能需要教師組織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來給予挖掘和調動。
2、創造性的基本特征
(1)流暢性 (2)變通性 (3)獨創性
3、影響創造性的因素
(1)環境
家庭環境與學校的教育環境是影響個體創造性的重要因素。
(2)智力
其基本關系表現為
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創造性 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
③低創造性的智商可能高,也可能低 ④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個性
個性的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 ②有抱負和強烈的動機 ③能夠容忍模糊與錯誤
④喜歡幻想 ⑤具有強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獨立性
4、創造性的培養(論述)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環境
①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 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①保護好奇心,激發求知欲 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③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④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 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地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①發散思維訓練 ②推測與假設訓練 ③自我設計訓練 ④頭腦風暴訓練
5、怎樣造就天才兒童? 屬于無結構的問題
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摒棄無關因素,并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
提出假設常用的方式是算法式和啟發式 。
第十章 態度與品德的形成 (重點)
10.1 1、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2、態度的結構包括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為成分三個部分。
3、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品德是個體現象,道德是社會現象)
4、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道德意志)。
5、道德情感在表現形式上可分為三種:(1)直覺的道德情感 (2)想象的道德情感
(3)倫理的道德情感
10.2 1、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論(研究方法是對偶故事)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兒童的道德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1)兒童在10歲以前,對道德的判斷主要是依據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
事實上,在個體達到他律道德之前,還有一個無道德規則的階段(五六歲以前<, SPAN lang=EN-US>),社會規則對他們沒有約束力,他們沒有必須怎樣做的觀念、認識。
(2)在10歲以后,兒童的判斷主要依據自己認可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
2、道德教育的目標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道德。
3、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柯爾伯格研究道德發展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
(1)前習俗水平
第一階段稱為懲罰服從取向階段
第二階段稱為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水平
第一階段稱為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第二階段稱為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3)后習俗水平
第一階段稱為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第二階段稱為普遍倫理取向階段(即以良心、正義、公平、尊嚴、人權等最基本的原則為標準去進行道德判斷,行為完全達到自律)
4、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以及少數青少年處于前習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人處于習俗水平,后習俗水平一般要到20歲以后才能出現,而且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
5、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論述題)
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有兩個。一是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中學生開始逐漸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 ,品德結構更為完善。二是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 ,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