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玻璃瓶里的小老鼠
設計思路: 
  1、音樂欣賞活動比較枯燥,很難激發幼兒的興趣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小動物的形象比較適合幼兒的品味,能加深幼兒對樂曲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2、老鼠它給人以一種好動的感受,幼兒他本身就具有好動,好模仿的特點,活動也比較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 
  3、以往的音樂欣賞活動,基本是論幼兒反復聽音樂,了解其結構為主,這無意中,扼殺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活動中配以故事、形象生動的畫面,直觀而形象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提高了幼兒對活動過程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根據老師的講述,初步理解"玻璃瓶里的小老鼠"的內容 
  2、聽辯音樂ABA段結構,能根據音樂創編出小老鼠跳舞,吃東西,著急的樣子 
  發展想象力與創編能力。 
  3、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控制自己的動作。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圖片、鈴鼓。 
  2、音樂磁帶、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幼兒跟隨教師聽著歡快的音樂進場。 
  (注:帶給幼兒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 
二、欣賞故事,并能理解故事的內容。 
  教師:"你們知道貓最愛干什么?(抓老鼠)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關于小老鼠的故事。" 
  (注:小朋友對于貓和老鼠并不陌生,而且還比較感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1.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 
  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玻璃瓶里的小老鼠》 
  提問:"小老鼠在草地上干什么?它們看到了什么?小老鼠怎么會鉆到玻璃瓶里去的?小老鼠為什么會鉆不出來?"(注:《玻璃瓶里的小老鼠》這個故事比較有趣,幼兒第一遍聽這個故事會感到好奇,因此為下面的活動打下了基礎。) 
  2.再次欣賞故事,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并配以畫面。 
  教師出示多媒體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注:運用多媒體教學富有吸引力,能夠讓幼兒緊緊的跟著活動思路走。) 
三、要求幼兒聽辯音樂ABA段結構。 
  教師:"老師給這個故事配了一首好聽的曲子。聽完后請小朋友告訴老師樂曲有幾段?聽起來有什么感覺?" 
  1、欣賞樂曲 
  (注:這里音樂出現,讓幼兒初次感受樂曲的旋律。) 
  2、出示圖片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ABA段。 
  教師:"第一和第三段一樣,我們就用小老鼠做游戲的圖片來表示,第二段就用小老鼠鉆進瓶出不來的圖片來表示。" 
  (注:形象的圖片更加能夠幫助幼兒形象記憶。) 
  3、結合圖片再次欣賞。 
四、根據音樂創編出小老鼠跳舞,吃東西,著急的動作。 
  1、幼兒創編出小老鼠在草地上做游戲、跳舞的動作。 
  (注:這一環節,讓幼兒邊聽音樂邊創編動作。一方面讓幼兒再次感受A段音樂,另一方面,提高幼兒的表現力,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2、學會在一定范圍內控制自己的動作。 
  教師:"小朋友把小凳子反過來當作小瓶。" 
  3、幼兒在"瓶子"里創編小老鼠吃東西,著急的動作。 
  4、聽到鈴鼓聲表示瓶子破了,小老鼠從小凳子里跳出來,做跳舞動作。 
  (注:讓每一位幼兒都參與,做到面向全體,同時也讓幼兒感受了B段音樂,體現了教育的連續性。) 
五、合著音樂完整的進行表演。 
  (注:進一步完整的熟悉樂曲,要求幼兒適當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和情感。) 
六、結束部分 
1.放小貓的音樂,引導幼兒說一說小貓來了該怎么辦。 2.教師帶領幼兒出教室。  
附故事: 
  玻璃瓶里的小老鼠 
  一只可愛小老鼠來到了一片綠油油的草地上,它一會兒扭鈕屁股、一會兒做做游戲,一會兒又跳起舞來。玩得可開心啦!忽然,它發現草地上有一個玻璃瓶,走近一看, 哇、玻璃瓶里裝著好多好多的糖呢,小老鼠一骨碌地鉆進了瓶子。它吃了一顆、真甜,又吃了一顆,真香,不一會兒工夫,小老鼠把瓶子的糖都吃完了。哎呀、不好了,小老鼠吃了那么多的糖身子變胖了,小老鼠出不來了。這下可怎么辦呢,小老鼠急得都快哭了,它在玻璃瓶里轉著圈圈。直聽"砰"的一聲,瓶子破了,小老鼠蹦了出來。它又在草地上跳起了歡快地舞蹈。以后這個小老鼠再也不敢貪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