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觀察法
B. 訪談法
C. 問卷法
D. 測量法
【參考答案】
A
試題解析:
暫無解析
二、填空題(每題1分,共25分)第11題 ( ) 是兒童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使用策略,把自身情緒狀態調節到合適的強度水平。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情緒自我調節
第12題無特定目的、不自覺的想象是指( ) 。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無意想象
第13題 ( ) 是理解句子中各個詞語的意義,如學習標志物體、動作特點的詞,以及表示物體之間關系。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命題語義
第14題人與人之間的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結是( ) 。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依戀
第15題 ( ) 是兒童生理發育與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這一時期兒童的神經系統與大腦發育迅速。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嬰兒期
第16題社會測量技術是要求兒童自己主觀來評價對同伴的喜歡程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 和 ( ) 兩種。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同伴提名法、同伴評定法
第17題情緒和情感在幼兒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分別是( )、( )、( )和( )。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動機作用、組織作用、信號作用、感染作用
第18題 3~6歲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是( )、( )、( )、( )。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好學好問、抽象能力開始萌芽、開始掌握認知方法、個性初具雛形
第19題 ( )是理解句子所表達的基本語義關系,如理解“施事一動作一受動”、“物體一方位”等語義關系等,從而了解現實中各種事物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詞匯語義
第20題兒童早期依戀形成和發展的階段有:( )、( )、( )、( )。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前依戀期、依戀關系建立期、依戀關系明確期、互惠關系的形成期
第21題與皮亞杰使用對偶故事法所不同,柯爾伯格使用了( )來測量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道德兩難法
第22題細胞層次的神經可塑性主要表現在( ) ,包括突觸的形態上和功能上的修飾。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突觸可塑性
第23題注意作為復雜的心理活動,其功能有( )、( )、( )和監督功能。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選擇功能、保持功能、調節功能
第24題在發展心理學中,根據思維抽象的程度,通常將兒童思維分成( )、和抽象邏輯思維。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直觀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
第25題 ( ) 是自覺的、有預定目的的注意,是由第二信號系統支配的。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有意注意
第26題情緒的原因理解分為兩種情況,即基于愿望的情緒理解和( )。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基于信念的情緒理解
第27題是一種“我向”語言,是兒童自己對自己說話,其主要的功能不在于交際。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自我中心語言
第28題道德行為發展的理論是班杜拉的( ) 。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社會學習理論
第29題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也是人接受社會化的過程,是從一個“( )”或“生物人”成長為“( )”并逐步適應社會生活的全部過程。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自然人、社會人
第30題兒童發展受遺傳、發育、環境、( )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參考答案】
試題解析: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