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識在反映客觀世界時能動作用的體現:人的意識在反映客觀世界時具有目的計劃性(即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動機;人們在實施行動之前要預先制定藍圖、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人的意識在反映客觀世界時具有自覺選擇性(即只有當人們的實踐活動需要時,人們才會去主動地反映它)。人的意識在反映客觀世界時具有主動創造性(即人的意識在反映客觀世界時既能反映事物的現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質;既能追溯過去,又能推測未來)。
人的意識在改造客觀世界時能動作用的體現: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即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通過實踐的環節把意識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即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人的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3、物質與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
【原理內容】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4、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無所作為的思想。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認識論部分)
1、實踐的基本含義和特點
實踐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即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都具有客觀性。)
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即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動。)
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即實踐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歷史上每個階段實踐的內容、規模、水平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3、 真理的含義和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具體性
真理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
真理是客觀的。(即真理包含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實踐。對于同一個確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是惟一的。)
真理是有條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真理是具體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不是一帆風順的。認識具有無限性,人的認識是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認識具有上升性,人的認識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唯物辯證法部分)
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唯物辯證法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形而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世界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
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的特征,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部分)
1、聯系的含義和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
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
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
2、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聯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3、 整體與部分辯證關系原理★
整體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發展的全過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發展的某個階段。
【原理內容】兩者相互區別:①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體統率部分,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②整體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兩者相互聯系:①整體和部分不可分割。整體是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②整體和部分相互影響。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統籌全局,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4、系統優化原理★
系統是指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
【原理內容】系統具有整體性(即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它的每一個要素都不能單獨具有的功能)。系統具有有序性(即系統的各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系統具有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即系統內部各要素的結合使系統的功能具有了趨向強化的特征。)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既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又要把事物和系統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進行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
第八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部分)
1、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發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4、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辯證關系原理★
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要果斷抓住機遇,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當需要保持事物性質穩定時,要堅持適度原則。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
1、矛盾及其基本屬性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對立統一關系。這種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人們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矛盾具有客觀性。
矛盾雙方的對立關系就是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的統一關系(包括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轉化)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所以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2、對立統一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內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復雜事物的諸多矛盾、同一矛盾雙方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即針對不同情況、不同問題,采用不同的解決辦法。
之所以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因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5、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矛盾問題的精髓,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哲學依據。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同類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個性。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由于事物范圍的極其廣大和事物發展的無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事物的共性指導下,研究事物的個性。要善于從事物的個性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
6、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