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面構成的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大體分為:90度排列格式、45度排列格式、弧線排列格式、折線排列格式)
2.重復構成形式(以一個基本單形為主體在基本格式內重復排列,排列時可作方向、位置變化,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
-簡單重復構成
-多元重復
3.近似構成形式(有相似之處形體之間的構成,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是近似構成的特征,在設計中,一般采用基本形體之間的相加或相減來求得近似的基本形)
4.漸變構成形式(把基本形體按大小、方向、虛實、色彩等關系進行漸次變化排列的構成形式)
-形的大小、方向漸變
-形狀的漸變
-疏密的漸變
-虛實的漸變
-色彩的漸變
平面構成的形式(二)
5.發射構成形式(以一點或多點為中心,呈響周圍發射、擴散等視覺效果,具有較強的動感及節奏感)
-一點式發射構成形態
-多點式發射構成形態
-旋轉式發射格
6.空間構成形式(利用透視學中的視點、滅點、視平線等原理所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間形態)
-點的疏密形成的立體空間
-線的變化形成的立體空間
-重疊而形成的空間
-透視法則形成的空間(以透視法中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等關系來進行表現的)
-矛盾空間的構成(錯覺空間構成):以變動立體空間形的視點、滅點而構成的不合理空間,“反轉空間”是矛盾空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7.特異構成形式(在一種較為有規律的形態中進行小部分的變異,以突破某種較為規范的單調的構成形式,特異構成的因素有形狀、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局部變化的比例不能變化過大,否則會影響整體與局部變化的對比效果)
8.分割構成形式
-等形分割(形式較為嚴謹)
-等量分割(只求比例的一致,不需求得型的統一
-自由分割(特點靈活、自由)
9.肌理形態構成(肌理指客觀自然物所具有的表面形態,是各種物體性質表面特
征),制作更多的肌理圖案:
滴色法 水色法 水墨法 吹色法 蠟色法 撕貼法
壓印法 干筆法 木紋法 葉脈法 拓印法 鹽與水色法
繪畫工具及使用
1 、用筆的要求
畫素描用鉛筆、鋼筆、毛筆、炭筆都可以。但初學者還是用鉛筆更好些。由于鉛筆的筆心有軟硬深淺之分,又能削的很尖,便于深入細致的刻畫。 “B” 代表鉛筆芯的軟硬度, “B” 前面的數字越大表示鉛筆越軟,色越濃; “H” 表示鉛筆芯的硬度, “H” 前面的數字越大,表示鉛筆越硬、越淡。畫鉛筆素描的鉛筆可選用 HB 至 4B 之間。 4B-3B 常常用來畫暗部和畫面上最暗的地方; 2B-B 一般用來畫灰調子; HB 畫亮部。不過有很多人畫素描就用 2B 鉛筆,通過施力的大小變化來改變深淺。
2 、用紙的要求
畫素描通常在專用的素描紙上進行,選用素描紙時,要注意紙質堅實、平整、耐磨、紋理細膩、不毛不皺、易于修改(好麻煩啊,不過為了能畫出好的作品,也沒辦法,呵呵),如素描紙、鉛畫紙,如太粗、太薄、太光滑的紙都不適合鉛筆畫素描。初學者使用的紙張大小以 8 開或 4 開為宜, 16 開大小的銅版紙和復印紙,則適合用鋼筆、圓珠筆畫素描。
3 、其他用具的要求
橡皮是修改繪畫的輔助工具,使用得當能擦出一些特殊效果(電腦里畫可就用不上嘍 5555 ),它可以成為鉛筆表現對象的補充材料。購買時應盡量選擇厚的和柔軟的橡皮,現在,市場上還有一種叫橡皮泥的,它的吸附力很強,便于修改畫的太弄的暗部。刀可以選擇美工刀,削鉛筆時注意不要將鉛筆削的太尖。
除了紙、筆、橡皮、美工刀外,學習素描還要準備夾紙用的夾子、畫板、畫架等工具。(算算,這得多少錢啊,為了我們的理想,就少吃幾塊肉吧)
學習素描的注意事項
1 、位置的選擇和作畫姿勢
正確的寫生姿勢、有助于整體觀察和表現方法的運用。在繪畫時身體應與畫板相距一臂左右。如有條件,畫板放在畫架上最好(見圖 2 )沒有畫架,畫板放在大腿上也可以(見圖 3 )。畫架一般放置在繪畫者的右前方。畫者與寫生對象之間的最佳距離,通常是對象高度或寬度的 3 倍到 5 倍之間,良好的習慣有助于繪畫技能的提高。
圖 2 畫板放在畫架上
圖 3 畫板放在大腿上
2 、握筆方法
握筆的手要內空而松,方法有兩種(見圖 3 ),上面那種方法手腕動起來畫的范圍會很大,以利于最大限度的調動指、腕、肘、肩的活動范圍。下面那種方法便于描繪細微的地方。掌握輕松自如的握筆方法,才能保證畫素描時運筆流暢,速度平穩、輕重自如,也是畫好素描的關鍵。
圖 4 正確的握筆方法
3 、作業時間控制
通常一幅素描一般安排在 2-3 小時之間(啊,我沒那么多時間啊?盡量吧),若是畫面復雜,一次不能完成的,可以用多次完成。
4 、作業目標安排
按造型因素做分解練習,有目的地集中解決難點,如:形體概括練習、比例和結構分析聯系、透視與結構聯系、結構與色調表現練習。。。。。作業目標應明確,以利于學習和掌握技法表現規律及藝術表現規律。
5 、培養科學思維方法
造型規律的掌握與運用是培養正確的思維方法的過程。在素描訓練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習者解決各種關系的思維能力,如正確把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等。
造型基本因素
1 、形體的點、線、面
我們所描繪的物體都是立體的,而最基本的形體是立方體、球形、柱體與椎體。素描寫生可從這四類形體出發,去研究主體構成的基本因素與形體塑造的關系。
點 點表示位置,是形體塑造的標記,對于造型有著特定的數量意義。先看位置點,找出它的 基點 與 頂點 、 右點 、 左點 、 近點 和 遠點 ,這些點規定著物體的整體范圍和個面之間的大小比例關系。再看轉折點,這些點如同交通樞紐,聯系著形體中的線與面。
線 線由點的定向運動產生。線條是點運動的延續,連接起點和終點的是線,任何一幅素描都是由無數的線組合而成。線是形體塑造的中堅,線有著無窮的魅力。
輔助線 是指在形體塑造的過程中所借助的假設線。這些線,有助于我們把握形體的動勢和形體的整體特征,有利于我們表現形體時能做到從整體到局部有序的進行。
輪廓線 輪廓線反映的是形體轉折部分。在繪畫過程中,輪廓線的表現要求由直線到曲線,有外輪廓到內輪廓,從而形成物體的立體框架。
面 無數點的組合或無數線排列后的效果,在視覺上形成了面,而面運動產生了體。在造型過程中,面可分為兩類,即直面與曲面。
直面 立方體在畫面上一般是以 正面 、 側面 、 頂(底) 三個面呈現。
曲面 球體借助于光線,在畫面上一般是以 亮面 、 暗面 、 明暗交界線(面)、反光面 和 投影 組合而成。
任何一種復雜的形體,都可以由立方體、球體體面關系去理解和分析。
2 、比例與分割
比例是指物體間或物體各部分的大小、長短、高低、多少、窄寬、厚薄、面積風諸方面的比較。不同的比例關系形成不同的美感,觀察與表現比例關系有個較好的方法,如先抓住相比關系因素的兩極,再確定中間部分,依次分割下去,就可以確定出任何復雜的比例關系
3 、特征與基本形
物體的形體特征,是指物象都有自己的特征,使之相互之間得到區別。我們要對形狀進行概括與歸納,形成了一個基本形的概念,如圓形:人臉、蘋果、罐子、太陽;方形:課桌、書籍、電視機、房子等,因此可以這樣說,抓住了基本形就基本抓住了形體的主要特征。
從形體總體出發,對物體的原形進行簡化,省去煩瑣的細枝末節,以形成簡單的幾何形狀。首先是抓住它的平面形,是方、是圓還是角;再看它的體積特征,屬于立方體、球體還是柱體。在具體作畫時,先目測高度,再目測寬度,最后作上、下的寬窄比較,就能把握住形體的基本特征。
4 、轉折與輪廓
當構成物體的面發生方向上的變化,形體的面就出現了轉折。方形物體轉折明顯,稱為折,圓形物體轉折緩慢,稱為轉。一般的物體的邊緣可以看作是轉折,立方體外緣內的棱為轉折,叫內輪廓。球體內側的明暗交界可視為轉折,也屬于內輪廓。在造型過程中,當我們以線去體現形體的轉折處,即為輪廓線。根據形體轉折內外的部位,輪廓線可分為外輪廓線和內輪廓線。在作畫起稿過程中,應集中表現物體的輪廓,抓住輪廓的方法可采取由外到里的方法。
5 、結構與構成
結構是指物體本身個部分組合和構造。物體都有內部和外部的構成因素和結構關系,個部分的互相連接穿插、重疊、相離等決定了物體的形體。在素描訓練中,對結構加進一些主觀成分和表現手法,反映在畫面上的形體結構,可看作一種構成。
6 、透視與空間
一切物象占有一定的空間,物與物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空間距離。如畫者與寫生物的空間距離,被畫物體之間的空間距離,被畫物本身前后的空間距離,被畫主體與背景的空間距離。。。。在素描中,利用物體的透視變化產生距離感,表現空間的技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透視原理的運用。
幾何透視法
幾何透視法產成與數學原理,是把幾何透視運用到繪畫藝術表現之中,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技法。它主要借助于遠大近小的透視現象表現物體的立體感。
平行透視 當立方體的六個面中,有一個面與畫者的位置呈平行狀態時,畫者所看到的是它面產生的透視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