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和面積單位說課稿
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面積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這部份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雖然物體表面的大小在生活中接觸較多,但它比較抽象,要建立面積單位概念,對小學生來說的確有點難。因此在教學中,應多使用體驗的學習方法,多給學生提供具體操作的內容與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自我感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為以后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確表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索、交流與實踐,培養學生細心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面積的含義和面積單位。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法、學法: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采取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與自學輔導法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合作探究,建立正確的表象,并通過自學,讓學生迅速了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學、學具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么?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這一環節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生已有的舊知“長度”和相關 “物體表面”的經驗引導出來,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觀察比較中,學生也初步感知了“長度與面”的區別,為下節學習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埋下伏筆。)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 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文具盒、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說話: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么說?
2. 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
(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
(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 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說說什么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
(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要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面”是什么?是非常抽象的,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為什么?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知沖突,怎么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后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b、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必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么辦?在這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b、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激發認知沖突后,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5.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并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采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進而在匯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并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系,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 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 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么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認識。)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么?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采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并加以延伸。)
(五)板書設計
面積和面積單位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