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天氣變化》是《自然》牛津版的第一冊第三課的教學內容,介紹了地球上幾種常見的天氣現象,如霧、風、雪、多云、雨、晴等。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將有利于增強學生對常見天氣特征和天氣每天在變化的關注,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地球與宇宙教育內容的有機部分。
2、教學重點、難點
①指導學生初步學會用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常見的天氣現象
②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天氣變化對人的影響
③指導學生初步學會用簡單的符號記錄天氣現象
3、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入小學只有一個多月,學習主要以興趣為主,觀察事物的方法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吸引,探究的開展也是隨興所至,探究過程比較簡單、短暫而且不嚴格,非常需要教師引導和點撥。在本節課中,一些常見的天氣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學生已接觸,教師主要幫助學生掌握各種天氣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學生群體中也存在著個體差異,所以對他們也有不同的要求:某些學生進步小,他們會分辨晴天、多云、陰天等最常見的天氣現象,并能用符號進行記錄。某些學生可能會有更大的進步:他們開始關心每天的天氣情況,能簡單表述從廣播聽到的天氣預報的內容,并能堅持用簡單符號記錄每天的天氣。
4、教材處理
書本上介紹的天氣現象有霧、風、雪、多云、雨、晴,背景使用同一個地點,這就為學生觀察和比較提供了素材,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6副圖,請學生觀察圖中的不同之處,表達出各種天氣的特點。
在對教材進行了分析之后,我覺得可以滲透兩綱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安全教育方面:在學習雷雨天氣的特點時,滲透關于雷雨時如何自我保護、防雷、避雷方面的知識
②環境教育方面:如果有學生提到了沙塵暴的特殊天氣,可以滲透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沙塵暴由土壤沙化引起)
③健康教育方面:引導學生知道在天氣多變的日子里,如何注意自身健康
當然,兩綱教育的滲透不是死板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有機地滲透。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初步知道不同天氣的特點,并學會用簡單語言來描述
②初步了解天氣變化對人的活動會產生影響
③初步學會用簡單的符號記錄天氣的情況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認識天氣經常會有變化
②通過編謎語猜天氣的活動,學會用簡單語言描述天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小組活動和交流,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
②通過學習,了解一些特殊天氣中自我保護的知識。
三、說過程:
1、整體設計
本節課教學環節主要有四個
①觀察今天天氣,說說今天的天氣特點
②說說已經知道的其他天氣及其特點
③根據天氣特點編謎語,猜一猜
④設計天氣符號,學習記錄天氣
這四個教學環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逐步提升,讓學生從無意識的觀察天氣到有意識觀察并學會記錄天氣,養成觀察,記錄的科學習慣。
2、典型環節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不同天氣的特點,如果請學生單獨發言,那么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把天氣的基本特征表述出來,而且語言表達的比較完整。但是這種上課形式略顯老套,十分鐘后學生的興趣就可能沒有了。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源泉,沒有了這種動力,很快部分同學開始漫不經心,注意力轉移了,可能不再參與到語言表述的活動中來。那么怎樣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得更多的學習能力呢?
于是,我設計了“根據天氣特點編謎語,猜一猜”這個教學環節。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興趣參與到活動中來。先請每一組小聲的討論一下,你們小組喜歡什么天氣,然后編一兩句話,或者編謎語也行,請其他小組來猜。最后還要請同學們來比一比,哪一組編的最好!這樣一來就使得“你說、我說、大家說”的方式轉變成學生感興趣且能積極主動參與的小組合作的游戲形式。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積極思考了,愿意表達了,就使得原先感覺沉悶的課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而且在游戲中,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將有很大的提高。
3、學生活動
在學生們已了解晴天,雨、雪、風、霧等多種天氣特征之后,我設計開展“做一個小小設計師”的學生活動,請學生設計一個簡單的圖形符號來表示天氣呢?學生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也可以和同學合作完成!這樣設計的意圖在于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有做做、想想、說說的練習機會,即提高了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綜合學習能力。
四、說方法
1、教法選擇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于幾種常見的天氣現象有了感性的經驗,而在這些經驗中已包含了很多科學知識和科學道理,所以這些經驗就成為了學生感悟知識和道理的有效資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猜謎語的游戲來組織教學,學生興趣很高。并且自己編的謎語也不錯。從學生的角度,用兒童自己的語言來鞏固所學知識,也體現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2、學法指導
觀察是自然課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常用的一種學習方法。本節課使用觀察法教學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簡單觀察,主要是了解不同天氣的特點;第二層次是觀察并記錄,雖然是很簡單的記錄,但讓學生從小知道科學研究是要長期堅持。這樣才能有研究的價值,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觀察,記錄的習慣。這樣學生的對科學研究就更有興趣,更愿意自己去探究自然界中的奧秘。
3、媒體運用
①通過動畫、圖片幫助學生觀察不同天氣的特點
②通過視頻錄像(五日天氣預報),幫助學生知道天氣是會變化的
③利用視頻錄像,幫助學生知道一些天氣預報方面的知識
這些媒體的選擇和使用能更好得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說評價
本節課的評價主要有教師點評和學生互評。無論是“編謎語猜天氣”環節還是“設計天氣符號”環節,評價的重點都是謎語或符號是否體現了天氣的特征。教師在點評時要強調只要能反映出天氣的特征,就是好的謎語和符號。有了教師的示范,學生在相互評價時,也會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們就學會了觀察事物要抓特征,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觀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