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考查對課程類型的記憶,應該在加深對各條標準的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按照課程的任務可以將課程分為: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基礎型課程。
20.B
【解析】美國學者博比特對系統課程理論的誕生和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1918年他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理論專著。
21.C
【解析】布魯納的結構課程論反映了重視基礎知識教學的特點。
22.B
【解析】早在大約公元前6世紀,孔子對教學過程作了題干中所示的概括。
23.BD
【解析】形式教育論形成于l7世紀,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國教育學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觀點: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通過開設希臘文、拉丁文、邏輯、文法和數學等學科發展學生的智力,至于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
24.D
【解析】柏克赫斯特于20世紀20年代創建道爾頓制。
25.ABCDE
【解析】本題考查德育的構成要素,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構成。
26.D
【解析】考查對相關法律條文的了解,1995年頒布的《中學德育大綱》規定了我國中學德育的目標。
27.D
【解析】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規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響,并引導受教育者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其品德發展的過程,其本質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個體化。
28.B
【解析】班級組織是歷史發展的產物。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9.ABC
【解析】本題考查班主任對多方面影響因素的協調,其中選項D和E屬于協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范疇。
30.BCD
【解析】教育科學研究根據研究的功能,可分為發展性研究、評價性研究和預測性研究。
二、填空題
1.孟子
2.許慎
3.華勒
4.普及初等教育
5.皮亞杰
6.施太倫
7.教育目的
8.社會主義
9.《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設》
l0.《兒童權利公約》
11.活動課程
12.《禮記•中庸》
13.認知模式
14.“導生制”
15.檢索工具查找法
三、判斷說明題
1.答:錯誤。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一個人的一生不再分為工作和學習兩個階段,而是全部處于不斷的學習之中。教育終身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終身教育是與人的生命有共同的外延并已經擴展到社會各個方面的連續性教育。終身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和教育形式之中。
2.答:錯誤。
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人的身心發展的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人的身心發展的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
3.答:錯誤。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學生應盡的義務有:遵守法律、法規;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重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和行為習慣;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4.答:錯誤。
赫爾巴特關于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觀點是實質教育論,該理論的觀點是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至于智力則無需進行特別的培養和訓練,而實際上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5.答:錯誤。
中國采用班級組織形式,最早的雛形始于l862年清政府開辦的京師同文館。20世紀初廢科舉、興學校后,全國各地的學校開始廣泛使用班級組織的形式。
四、簡答題
1.答: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為實現教育的個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臺。
首先,信息技術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個別需要。(2分)其次,信息技術實現了人機互動模式。(2分)
再次,信息技術將促進師生關系的民主化。(1分)
2.答: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對知識經濟向人才培養提出挑戰的回應。
(1)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2分)
(2)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素質教育區別于應試教育的根本所在。(2分)
(3)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之所在。(1分)
3.答:第一,教師。教師本身也是一種課程資源,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1分)
第二,學生。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信息、個性化的生活體驗、奇異多彩的想法,這些應該是課程資源的重要來源。(2分)
第三,教學過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是動態的,新的思想、新的問題、新的態度都
是可以成為教育學生的素材,同時也是影響師生互動的條件。因此,教學過程是動態的課程資源。(2分)
4.答:根據發展性原則,認知道德發展模式實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
第一,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展水平;(1分)
第二,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1分)第三,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1分)第四,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
(1分)
第五,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標準付諸行動。(1分)
五、論述題
1.答:古代就有對課程的認識和課程研究,但是零散沒有系統;系統的課程理論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1)課程理論的萌芽
我國周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西方古希臘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我國古代《學記》對課程目標及課程內容有詳細記載;西方教育名著《論演說家的教育》也有相關論述;我國最早用“課程”一詞的是朱熹;西方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中。(3分)
(2)課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美國學者博比特對系統課程理論的誕生和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1918年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理論專著,標志著課程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為課程理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他提出研究課程的“活動分析法”,他提倡通過對人類社會活動的分析來發現社會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能力和態度,并以此作為課程設置的基礎。(3分)
拉爾夫•泰勒對課程理論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泰勒l949年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公認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石。他提出課程編制應考慮的四個問題即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提供哪些教育經驗才能實現這些目標;怎樣才能有效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到實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課程編制的四個基本步驟: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泰勒的課程編制模式又稱“目標模式”。(3分)
(3)現代課程理論
現代課程理論:學科中心課程理論、學生中心課程理論、社會改造課程理論。
學科中心課程理論主張課程的基本內容是人類文化中最具學術性的知識,課程的設置原則是學科知識自身的邏輯體系。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布魯納和課程理論專家施瓦布。(2分)
學生中心課程理論,主張以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動機和需要、能力和態度為基礎來編制課程,具體分三個流派:盧梭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杜威為代表的兒童經驗主義、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2分)
社會改造課程理論,主張把課程的重點放在現實社會問題、社會改造和社會活動計劃以及學生關心的社會問題上,代表人物是美國學者布萊梅爾德和巴西學者弗萊雷。(2分)2.答:德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
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4分)
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構成。(3分)
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本保證;德育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徑。(3分)
德育是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既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條件,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證,當前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時期,需要大量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所以我們要切實做好德育工作。(3分)
(聯系實際論述,酌情再給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