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2.試分析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
【答案解析】
一、不定項選擇題
1.AC
【解析】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說”和“紳士教育”,其代表作為《教育漫話》。
2.ACD
【解析】學制基本類型有:雙軌制學制(英國)、單軌制學制(美國)和分支制學制(蘇聯)。
3.C
【解析】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觀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對兒童分階段進行教育,提倡對兒童進行和諧的教育。
4.D
【解析】戰國后期《學記》是我國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提出教學相長、啟發誘導、循序漸進、長善救失、藏息相輔、師嚴而道尊等思想。
5.BD
【解析】在教育現代化建設中,要把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作為發展先進生產力的第一要務。
6.B
【解析】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而改變,從口耳相傳,到面對面交流,再到多媒體和互聯網支持的教學,都反映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制約。
7.D
【解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反映了腦體分離和腦體對立的社會情形。
8.D
【解析】人的身心發展是指人的身心在特定階段的特定方向的發展,即人從出生到成年期間在身心兩個方面所發生的積極變化。身心發展包括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身體的發展包括肌體的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心理的發展包括認知和意向兩方面的發展。
9.C
【解析】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決定了教育工作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分階段進行。在教育教學的要求、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不能搞“一刀切”。
10.B
【解析】第一次全教會是1985年5月15日至l9 E1召開的,會議作出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二次全教會于l994年6月14日至l7日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于1999年6月召開,會上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11.ABCD
【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評價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檢查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效果,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發展程度,都必須以教育目的為根本標準和依據。
12.ABC
【解析】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是由教師勞動目的和勞動過程的復雜性以及教師勞動對象的特殊性決定的。
13.C
【解析】作為學生人身權利一部分的人格尊嚴權是指學校、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尊嚴,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剝削體罰或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14.C
【解析】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古代教育中,就有了從事教育工作但沒有受過專門的職業培訓的教師。直到大機器生產時代,才出現了專門培訓和培養教師的師范學校。
15.ABCDE
【解析】課程標準大致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附錄等內容。16.AC
【解析】文化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文化的發展在內容上豐富了課程資源。文化的發展不斷刷新人們的學科分類從而促進課程結構的更新。
17.D
【解析】課程選擇就是根據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標準,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的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
18.AB
【解析】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方式:考查和考試。考查一般是指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績進行的一種經常的、小規模或個別的檢查與評定。考試是對學生學業成績進行的階段性或總結性的檢查與評定。
19.ACDE
【解析】教學過程作為認識過程的特殊性表現為:(1)間接性和簡捷性。(2)交往性與實踐性。(3)教育性與發展性。(4)引導性與指導性。
20.C
【解析】循序漸進原則反映了學生發展的順序性規律和知識的邏輯性特點。
21.B
【解析】課根據教學的任務可以分為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檢查課;課根據教學方法可以分為講授課、演示課、實驗課等。
22.ABCD
【解析】孤僻屬于性格問題,而不是品行性問題。
23.B
【解析】品德評價法是班主任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
24.C
【解析】根據課堂紀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將課堂紀律分成四種類型:教師促成的紀律、集體促成的紀律、任務促成的紀律、自我促成的紀律。自我促成紀律是兒童自覺將社會要求、班級和教師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自覺地遵守正確的班級社會規范。
25.A
【解析】常見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家訪、家長會、家長委員會、通訊聯系等,這些都是非行政性的。而教育教學督導委員會屬于行政性機構行為。
26.D
【解析】非正式群體是學生自發形成沒有明文規定和成員編制,成員之間以喜愛、興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為基礎而形成的群體,如學生自發形成的興趣小組。
27.ABCD
【解析】一個好的研究假設的基本標準:(1)研究假設的提出應有一定的理論依據;(2)研究假設一般應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變量間的關系做出推測判斷;(3)研究假設應該表述清楚,簡單明了;(4)研究假設必須是可以檢驗的。
28.ABCDE
【解析】教育科學研究基本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個案法、比較法等。
29.E
【解析】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30.D
【解析】道爾頓制是由美國教育家柏克赫斯特創建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運用這種方法,教師不再講授,只為學生指定自學參考書、布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和獨立完成作業后,向老師匯報學習情況和接受考查。道爾頓制的優點是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才能;缺點是不利于系統知識的掌握,對教學設施和條件要求較高。
二、填空題
1.《理想國》
2.校、庠、序
3.學科中心課程
4.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5.生產力發展水平
6.生產力發展
7.觀念
8.教育實踐活動
9.指導意義
l0.《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11.學科課程標準或課程標準
l2.講授法
13.事實說服
14.民主型
15.科學研究
三、判斷說明題
1.答:正確。
人類社會早期教勞是結合的,密不可分的。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腦體分離,腦力勞動者可以脫離生產勞動,從事教育活動,于是產生了學校。
2.答:錯誤。
教育本身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教育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一方面表現在它是傳遞和深化文化的手段,這時它與文化構成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另一方面它的實踐本身又體現著文化的特質,成為文化本體。
3.答:錯誤。
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最高表現是創造性。人的自覺能動性是指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計劃、積極主動的認識能力,創造性是其最高表現。
4.答:錯誤。
教師專業化是教師教育教學發展和內在素質提升的過程。獲得教師資格只是專業化進一步提升的前提。
5.答:正確。
德育的生存功能主要是體現在德育的個體化方面,即個體的價值觀、道德原則、行為規范,德育促使個體三方面的提高,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及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四、簡答題
1.答:(1)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1分)
(2)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1分)
(3)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1分)
(4)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1分)
(5)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0.5分)
(6)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0.5分)
2.答:第一,認真學習和熟悉課程計劃,了解中學教學和其他活動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分)第二,了解自己任教學科開設的年級、順序、教學時數,了解自己任教學科在整個課程計劃中的地位與作用。(1分)第三,了解自己任教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與銜接。(1分)第四,綜觀學校教學、教育全局,明確自己的任務與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自己的教學、教育工作。(1分)
3.答:德育的途徑是指德育實施的渠道或形式。(1分)我國中學德育的途徑有:
(1)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1分)(2)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1分)
(3)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1分)(4)共青團活動;(0.5分)
(5)班主任工作。(0.5分)
4.答:班集體的奮斗目標是班集體前進的導向和動力。(1分)確定班級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有:(1)要將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結合起來;(1分)(2)要把“明天的快樂”和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1分)(3)要注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生共同商量來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1分)(4)班集體的奮斗目標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班級實際情況。(1分)
五、論述題
1.答:(1)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認識,更新觀念。(1分)①要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要想獲得個人發展,取得組織的成功,贏得國家的強大,歸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質,而提高人的素質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是教育。(2分)②實施素質教育要樹立素質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的人才觀、質量觀、師生觀。(2分)
(2)要建立素質教育的保障機制。(1分)①充分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行為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障,這是由政府行為的性質、作用和政府在基礎教育中的作用決定的。(1分)②加大教育督導力度。(1分)③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1分)④加強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溝通和銜接。(1分)
(3)要建立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①改革內部管理機制。為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內部環境。(2分)②提高校長和教師的素質。校長和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踐者。(2分)③改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過程。(1分)
2.答:我國中小學適齡兒童多數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具備的積極的心理特點有:
(1)智力發展水平較高。(1分)
(2)進取心較強。獨生子女較強的進取心體現為好勝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優越感較強。(2分)
(3)求知欲強,興趣廣泛。(2分)(4)思想活躍。(2分)
獨生子女比較明顯的消極的心理特點有:(1)自我中心;(2分)(2)依賴性強;(2分)(3)心理承受能力差;(2分)(4)嬌氣十足。(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