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學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教育理論真題匯編試卷(5)
一、填空題 (每空1分,共12分)
1._____________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是傳播知識和影響學生的重要手段。
2._____________是通過學生的書面形式的自我描述來了解學生生活經歷及內心世界的一種方法。
3.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學工作要抓_____________。
4.從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而言,教學評價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分。
5.設計并開展_____________是教師經常性的工作之一。
6.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標志著課前的準備,也是上課時的備忘錄。
8.義務教育可以分為初等教育和_____________兩個階段。
9.完備的教師知識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廣泛的文化科學知識。
10.兒童多動癥高峰發病年齡為_____________歲。
二、單項選擇題 (每小題1分,共20分)
1. 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是( )。
A.哲學觀念 B.人性假設
C.理想人格 D.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
2.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教育發展的“兩全”目標,“兩全”是指( )。
A.全面普及義務教育,全面掃除青壯年文盲
B.全面進行教育改革,全面發展職業教育
C.全面改革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D.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3. 試圖用心理學的“統覺理論”原理來說明教學過程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杜威 D.凱洛夫
4. 馬卡連柯提出“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反映了德育的( )原則。
A.疏導 B.因材施教
C.導向性 D.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自( )起施行。
A.1994年1月1日
B.1995年1月1日
C.1996年1月1日
D.1997年1月1日
6.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程序性知識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
A.命題
B.命題網絡
C.圖式
D.產生式
7. 力求本學期考得好,力求得到本學期的獎學金,屬于( )。
A.間接的遠景性動機 B.直接的近景性動機
C.高尚的動機 D.成就動機
8. 應用題的解題策略一般應包括( )。
A.提出問題、判明問題性質、選擇算法、找尋條件
B.提問、識別、探索、解決
C.判明問題性質、選擇算法、找尋條件
D.提出問題、選擇算法、找尋條件
9. 當個體接受一個小的要求后,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項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 )。
A.“登門檻”效應 B.低球技術 C.留面子反應 D.過度理由效應
10. “進退維谷”是一種( )。
A.雙趨式沖突 B.雙避式沖突
C.趨避式沖突 D.雙重趨避式沖突
11. “教育對人的肉體和精神都要關心,但主要關心的應當是靈魂,教育應當建立在精神本質占優
勢的基礎上。”這一觀點是( )教育目的論。
A.神學的 B.科學本位
C.社會本位 D.個人本位
12. 學習、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是課堂的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相對穩定的組合模式就是( )。
A.課堂情境 B.課堂結構
C.課堂形勢 D.課堂教學
13. 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前進的動力是( )。
A.共同的奮斗目標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級內部的矛盾斗爭 D.共同的活動
14. 在學與教的過程中,要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學過程 B.教學手段 C.教學內容 D.教學媒體
15. 班風和校風屬于教學傳播活動中的( )。
A.教育傳播系統
B.教育傳播環境
C.教育傳播媒體
D.教育傳播通道
16. 觀察法的不足是( )。
A.難以制訂嚴密的計劃 B.觀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證
C.作出精確的判斷相當不易 D.所獲得的材料不夠真實
17. 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的人屬于( )。
A.場獨立型 B.場依存型 C.沉思型 D.沖動型
18.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號是在( )時期。
A.奴隸社會 B.封建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社會主義社會
19. 科學技術的積累和繼承要實現,其主要途徑是( )。
A.口耳相傳 B.教育
C.文字 D.媒體
20. 教師要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最好采取的策略是( )。
A.“取法乎下” B.“取法乎中”
C.“取法乎上” D.“無法即法”
三、多項選擇題 (每小題1分,共10分)
1. 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有( )。
A.儀表因素 B.空間距離因素 C.相似性因素
D.能力因素 E.個性品質因素
2.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的少年兒童社會權利是( )。
A.無歧視原則 B.提早自立原則
C.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 D.尊重兒童尊嚴原則
E.兒童利益最佳原則
3. 下列屬于德育的途徑有( )。
A.參觀軍事博物館 B.學習模范事跡
C.教學活動 D.共青團工作
E.進行公益勞動
4. 下列課程屬于綜合課程的有( )。
A.活動課程 B.核心課程
C.潛在課程
D.融合課程 E.廣域課程
5. 構造主義把人的經驗分為( )。
A.感覺 B.意象
C.激情狀態
D.意識
E.知覺
6.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
A.互訪 B.民主評議 C.家長會
D.家長委員會
E.校外指導
7. 好的研究課題要滿足的要求有( )。
A.有價值
B.有一定的科學和事實依據
C.具體明確 D.覆蓋廣泛
E.大眾性
8. 學生這一因素主要從哪兩方面影響學與教的過程?( )
A.群體差異 B.年齡差異 C.性別差異
D.學習方式差異 E.個體差異
9. 消除自卑感常用的方法包括( )。
A.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客觀全面的認知
B.對成敗進行正確的歸因
C.消除非理性觀念
D.用激將法刺激學生,讓他們通過逆反心理產生正面的動力
E.幫助學生不時有成功的體驗
10. 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有( )。
A.教師的領導風格 B.班級規模
C.班級的性質 D.學校規章制度
E.對教師的期望
四、名詞解釋 (每小題3分,共15分)
1.社會本位論
2.“物質化”過程
3.課外教育
4.經典條件反射
5.教育方針
五、簡答題 (每小題5分,共15分)
1.簡述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趨勢。
2.為什么說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3.簡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條件。
六、論述題 (第1小題8分,第2、3小題10分,共28分)
1.我國小學教育評價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改進?
2.論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概念。
3.論述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