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學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教育理論真題匯編試卷(4)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 B 解析: 1982年黨的十二大首次把教育和科學列為全黨三大戰略重點之一;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堅持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地位”;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系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故選B。
2.B 解析: 略。
3.B 解析: 揠苗助長指不考慮事物發展順序,急于求成反而壞事,從教育學角度來看,它違背了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規律。故選B。
4.B 解析: 韻律法:對一些純語言的材料,最明顯有效的記憶方法是靠韻律去記憶內容,也稱口訣法。故選B。
5.C 解析: 所謂“關鍵期”,是指最易學會和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行為動作的特定年齡時期。 在關鍵期對孩子進行及時的教育,孩子學起來容易,學得也快,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錯過關鍵期再去 學,就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事倍功半。0~3歲是兒童大腦高速發展的時期,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抓住3歲前這一關鍵期十分重要。故選C。
6.B 解析: 智商高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高智力不一定都有高創造力,但低智力卻實實在在阻礙創造力。故選B。
7.D 解析: 感受適應是指由于刺激物對感受器的持續作用,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廚師做菜對鹽的味覺感受性逐漸降低,味覺適應造成廚師做菜越來越咸。故選D。
8.D 解析: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所謂近因效應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刻板效應,又稱定型效應,是指人們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于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的心理現象。故選D。
9.B 解析: 略。
10. B 解析: 可控制的意識狀態:在行為過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最能集
中注意。自動化意識狀態:按一定目的完成任務,意識參與少,變為自動化,注意要求少,并不妨
礙同時進行的其他活動。白日夢狀態:包含很低水平意識,努力的意識狀態,介于主動意識與睡
眠做夢之間。醒著做夢,不需要集中注意,意識處于迷糊狀態。故選B。
11.B 解析: 略。
12.B 解析: 題干是實驗法的定義。調查法是通過家長、教師或其他熟悉被查兒童的人,以了解學前兒童心理的方法。觀察法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學前兒童在日常生活、游戲、學習和勞動過程
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并根據觀察結果分析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征的方法。問
卷法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調查方法。故選B。
13.A 解析: 領會是教育和心理發展之間的中間環節,從領會到發展是比較明顯、穩定的質變過程。故選A。
14.A 解析: 略。
15.A 解析: 研究表明,教師的個人效能感隨教師教齡的增長而上升。故選A。
16.A 解析: 記憶按照記憶對材料是否理解,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機械記憶即所謂的死記硬背,記憶時對材料的意義、邏輯關系并不理解,只是用逐字逐句簡單重復的方式進行記憶。
意義記憶則是理解的記憶,是根據對材料的內容、邏輯關系的理解而進行的。故選A。
17.C 解析: 英國心理學家特曼曾對1 000名超常兒童追蹤研究了30年,得到的結論是:能力和成績之間絕不完全相關,其中20%成績最高者與20%成績最低者相比較,明顯的差別是兩組學生的個
性、意志品質很不相同。故選C。
18.C 解析: 略。
19.C 解析: 膽汁質的人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多血質的人反應迅速,有朝氣,情緒不穩定,粗枝大葉;黏液質的人穩重、踏實,但比較死板;抑郁質的人則比較敏感,故選C。
20.B 解析: 略。
二、判斷題
1. 解析: 掌握概念時,一般是先達到符號學習水平,再提高至概念學習水平。
2. 解析: 他們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
3. 解析: 態度可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但二者不是一一對應關系。
4. 解析: 不同性質的班級,其群體凝聚力和群體規范不同,教師的課堂管理模式也不應相同。
5. 解析: 是雅典的教育,因為雅典是個商業奴隸制國家,教育目的是培養有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及商人。
6.√ 解析: 略。
7.√ 解析: 略。
8. 解析: 我國小學德育的內涵不僅指道德教育,還包括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
9. 解析: 人格障礙是個體先天素質與后天教養的產物。
10.√ 解析: 略。
三、名詞解釋
1.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在心理上協調一致,表現于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2.強化:指凡施加影響有助于有機體反應頻率、速度和強度增加的過程,是影響行為形成和改變的最重要因素。
3.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習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疏導原則也就是循循善誘原則。
4.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5.群眾性活動:是一種面向多數或全體學生的帶有普及性質的活動。
四、簡答題
1. 【答案要點】教師期望效應主要包括以下過程:
(1)教師對不同學生產生不同的態度與期望;
(2)不同態度與期望導致了不同的教育方法;
(3)學生對教師不同的態度、方法產生不同的態度、反應;
(4)學生的反應加強印證了教師的期望;
(5)學生的學習成績沿著教師的期望而提高或降低,證實期望。
2. 【答案要點】(1)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生的好勝心、動機都比較強,精神振奮、精力充沛,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學習效率高;通過競爭使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同時也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看到山外有山,從而更嚴格要求自己不斷進取;在競爭中還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可以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在競爭中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合作又有利于信息的傳播和溝通,學生之間的學習活動相互調整、相互改進、互補共進,從中取長補短。
(3)競爭與合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五、論述題
1. 【答案要點】(一)學習者的主觀因素
(1)學習者的智力發展水平。著名心理學家奧蘇泊爾在皮亞杰的基礎上將認知發展劃為前運算階
段、具體運算階段、抽象邏輯階段。一個班級的學生雖然年齡階段相同,但不同的個體其三個階段
的認知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有的已經處在較高級的第三階段,而有的可能還處在第二階段,甚
至是第一階段。根據多元智力理論,不同的個體智力傾向是不同的、多元發展的。就同一個體而
言,在其不同的認知領域的智能和發展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所以對同樣概念的學習就會表現出個
體的差異,即智力發展水平的差異。
(2)學習者的經驗水平。班級學習者已有的經驗水平(前科學概念)是學習科學概念的基礎,人們
往往是根據親身情感或實踐體驗來理解概念。當然,對概念的學習會起積極作用的是那些合理因
素占主導成分的前科學概念;而不合理因素占主導成分的前科學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對科
學概念的學習毫無疑問會起阻礙作用。
(3)學習者的情感態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不同的學習者在不同的
學習時間或面對不同的概念學習情境時,會出現不同傾向的情感體驗。通過積極的體驗,積極的
情感態度出現,這時,思維活躍,精力集中,能選擇最優的認知策略,使概念的學習達到最佳狀態,概念
的建立快速、牢固;反之,當學習者大腦皮層的神經中樞處于疲勞狀態時,則心理趨向消極,思維遲
鈍,精力不易集中,其效果可想而知。
(4)學習者的認知策略。不同學習者對同樣的概念的學習,由于各種因素影響,會采取不同的學習
策略,有的所作出的學習決策是科學高效的,有的則是低效率的。因此對同樣概念的感知會產生
不同的結果,尤其是那些不正確的學習策略,會影響概念的正確習得。
(二)概念本身的客觀因素
研究表明,概念的關鍵特征越明顯,學習者的體驗越深,印象越深刻,學習起來則越輕松,對科學概
念的建立越容易;相反,無關特征或干擾因素越突出,信息的提取越難,獲得概念也越困難。此外,
概念是否有通俗易懂的典型的正例或反例,來佐證說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是影響學習的重要
因素。
2. 【答案要點】目前,我們教育改革的中心內容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能力,
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舉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應始終貫徹于教學過程中。
首先,應確立教師的主導性。
新時期的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已越來越高了,不僅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還要有較好的道德修養以及
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應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水平。古人說:“要使學生有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的確,
在當今變化的時代,知識的更迭已越來越快,教師必須在現有的知識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新的理論
和新的教學經驗,將其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去,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第二,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在教學中,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是教師進入高層次教學境界的重要標志。
第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教師作為教育者、組織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將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的身心成長。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的道德認識水平,關心愛護學生。這樣,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下,自覺地接受教師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計劃,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笫四,不斷創新教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創新教法,尋求更適合學生特點的教法,才能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五,規范課堂教學常規。教學常規是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對師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具有良好教學常規的班集體,對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以及最大效能地發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次,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這本身就確定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應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完成“要我學”到“我要學”,完成“學會”到“會用”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過多束縛學生。應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活動,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以積極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不是教師說什么就做什么,被動地接受,逐漸喪失了個性和創造。當然,教師對學生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這樣有利于學生發展個性,舉一反三。
六、作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