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委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落實村干部“基本報酬+績效補貼+村級集體經濟創收獎勵”崗位補貼,并建立長效機制。加強自治組織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健全村級議事協商制度。推進“互聯網+黨建”行動計劃。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村級綜合服務平臺。
三、建立健全有利于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十七)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機制。以市縣域為整體,統籌規劃布局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管理設施,推進“廁所革命”。推動城鄉路網一體化和美麗公路、“四好農村路”規劃建設,全面提速縣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州(市)推進自然村公路和聯網路建設。統籌規劃重要市政公用設施向城市郊區農村和規模較大中心鎮延伸。統籌規劃城鄉污染物收運處置體系。
(十八)深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管護機制。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的鄉村道路、水利、公共廁所等公益性設施建設機制,管護和運行投入納入一般公共財政預算。對鄉村供水、垃圾污水處理等有一定經濟收益的設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和當地群眾投入。對鄉村供電、電信和物流等經營性為主的設施,建設投入以企業為主。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城鄉基礎設施項目整體打包,實行一體化開發建設,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提升城鄉人居環境。
四、建立健全有利于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政策措施
(十九)健全農業支持保護機制。嚴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加快推進全省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劃定工作,完善支持政策。發展良種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種養等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休養生息制度和輪作休耕制度。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完善高質量發展的農業補貼政策。
(二十)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培育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民宿經濟、農耕文化體驗、林草產業、食品精深加工、手工業等新業態。加快推進“一縣一業”示范縣、“一村一品”專業村建設,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制服務。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試點,建立健全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城鄉產銷對接,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十一)探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建立公平合理、權責對等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爭取中央財政對我省生態功能區的支持。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制定鑒定評估、賠償資金管理配套辦法。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推動生態產品證券化。
(二十二)保護利用鄉村文化。劃定鄉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線,做好農業遺跡、文物古跡、民族村寨、傳統村落、傳統建筑和灌溉工程遺產挖掘、保護和利用工作。發展特色工藝產品和品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和文旅融合,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
(二十三)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發揮農業園區、美麗縣城、美麗鄉村、特色小鎮、小城鎮等平臺載體作用。發展更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大型農業企業集團,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向重點產區和優勢區集聚,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創建一批城鄉融合發展典型項目,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二十四)完善城鄉統籌規劃制度。發揮規劃對地區發展的指導約束作用。統籌城鄉空間布局,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編制空間規劃,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有機融合,確保“三區三線”精準落地。結合我省易地扶貧搬遷等實際,綜合考慮村莊演變規律、集聚特點和現狀分布,完善村莊布局,加快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應編盡編,促進村莊布局規劃全覆蓋。
(二十五)壓茬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根據《云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的目標任務,全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各項任務落實,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萬村示范行動”,在全省建成一批示范村(自然村),走出一條符合云南實際、具有云南特點的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五、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政策措施
(二十六)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就業培訓,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增加農民就業崗位和就業創業機會,實現就近轉移就業或勞務輸出。定期向鄉村地區、農民工就業密集區發布信息,拓寬農民工就業信息渠道。
(二十七)促進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共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企業,通過利潤返還、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促進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
(二十八)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加快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把所有權確權到不同層級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集體。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完善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擔保、繼承權。
(二十九)強化農民轉移性收入保障。創新涉農財政性建設資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項目優先實施。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逐步擴大覆蓋范圍。整合涉農資金,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
(三十)強化打贏和鞏固脫貧攻堅戰政策措施。聚焦深度貧困地區,以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為重點,打好“十大攻堅戰”。改進幫扶方式,杜絕簡單發錢發物式幫扶;鼓勵和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脫貧;采取勞務補助、勞動增收獎勵等方式,提倡多勞多得、多勞多獎;大力推廣自建、自管、自營等以工代賑方式,通過投工投勞建設美好家園;探索推廣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愛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幫扶做法。對于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綜合實施保障性扶貧政策。
六、保障措施
(三十一)加強黨的領導。確保黨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城鄉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三十二)強化分工協作。省發展改革委要牽頭建立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協同推進機制,明確分工、強化責任,加強統籌協調和跟蹤落實。省級有關部門要圍繞人口、土地、財政、金融和產權等任務,積極爭取國家對口部委支持。
(三十三)壓實各地責任。各州(市)、縣(市、區)黨委、政府要找準本地區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點任務,整合力量,精準發力,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項任務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