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人體各個關節的活動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的伸展能力(用力做動作時擴大動作幅度的能力)。
28準備活動:
指在比賽\訓練和體育課的基本部分之前,為克服內臟器官生理惰性,縮短進入工作狀態時程和預防運動創傷而有目的的進行的身體練習,為即將來臨的劇烈運動或比賽做好準備。
29賽前狀態:
人體參加比賽或訓練前,身體的某些器官和系統會產生的一系列條件反射性變化,將這種特有的機能變化和生理過程稱為賽前狀態。
30運動性貧血:
經過長時間的系統的運動訓練,尤其是耐力性訓練的運動員在安靜時,其紅細胞數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這個就叫運動員貧血。
31速度素質:
指人體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某種運動的能力。
32減壓反射(頸動脈竇及主動脈弓壓力感受性反射):
正常機體動脈中經常保持一定的血壓,因此頸動脈竇神經和主動脈弓神經不斷傳遞神經沖動進入腦干心血管中樞,提高迷走緊張性并抑制心交感細胞血管緊張性,結果使心臟活動不致過高,外周阻力不會太高,使動脈血壓保持在較低的安靜水平。
33牽張反射:
當骨骼肌受到牽拉時會產生反射性收縮,這種反射稱牽張反射。
34等動收縮:
在整個關節運動范圍內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力量始終與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縮稱為等動收縮。
35等長收縮:
肌肉在收縮時其長度不變,稱等長收縮,又稱靜力收縮。
36離心收縮:
肌肉在收縮產生張力的同時被拉長的收縮稱為離心收縮。
37超等長練習:
肌肉的向心收縮(肌肉收縮力大于外力時,肌肉收縮使肌肉縮短)如果僅按在同一肌肉的離心收縮(肌肉收縮小于外力,肌肉收縮時肌肉拉長)之后,會更有力.利用這種方法進行力量訓練就稱為超等長練習。
38運動技能:
指人體在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
39基礎代謝率:
指單位時間內的基礎代謝,即在基礎狀態下,單位時間內的能量代謝,這種能量代謝是維持最基本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
40積極性休息:
運動結束后采用變換運動部位和運動類型,以及調整運動強度的方法或來消除疲勞的方法稱為積極性休息。
41極點:
在進行劇烈運動開始階段,由于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機能動員速率明顯滯后于軀體神經系統,導致植物神經于軀體神經系統機能水平的動態平衡關系失調,內臟器官的活動滿足不了運動器官的需要,出現一系列的暫時性生理機能低下綜合癥,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胸悶,肌肉酸軟無力,動作遲緩,不協調,心率劇增及精神低落等癥狀.這種機能狀態稱為極點。
42高原環境習服:
人體在高原地區停留一定時期,機體對低氧環境會產生迅速的調節反應,提高對缺氧的耐受能力,稱為高原習服。
43第二次呼吸:
極點出現后,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整,植物神經與軀體神
經系統機能水平達到了新的動態平衡,生理機能低下綜合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這時人體的動作變得輕松有力,呼吸變的均勻自如這中機能變化過程和狀態稱為"第二次呼吸"。
44自動化:
練習某一套技術動作時可以在無意識的條件下完成。
45激素:
由內分泌腺或散在的內分泌細胞分泌的\經體液運輸到某器官或組織而發揮其特定調節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質稱為激素。
46時間肺活量:
在最大吸氣之后以最快速度進行最大呼氣,記錄一定時間內所能呼出的氣量。
47心電圖:
用引導電極置于肢體或軀體的一定部位記錄出來的心臟電變化曲線稱心電圖。
48運動單位:
一個@-運動神經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纖維所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縮單位。
49運動單位動員(募集):參與活動的運動單位數目與興奮頻率的結合。
50 RM:
最大重復次數,指肌肉收縮所能克服的某一負荷的最大次數。
51瓦爾沙瓦現象:
體操練習中,靜力性工作產生憋氣,血壓隨動作的進行和恢復出現特殊變化的規律.其表現為:血壓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復到動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現先少后多,再恢復常量.即瓦爾沙瓦現象。
52肌梭:
是一種感受肌肉長度變化或感受牽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裝置,長幾個毫米,外層為一結諦組織囊。
53 肌電圖:
用適當的方法(肌電儀)將骨骼肌的興奮時產生的電位變化引導、放大并記錄所得到的圖形。
54 肌電:
骨骼肌在興奮時,會由肌纖維動作電位的傳導和擴布而發生電位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肌電。
55 靜息電位:
細胞處于安靜狀態時,細胞膜內外存在的電位差稱靜息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