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師招聘網
首頁 浙江教師 福建教師 江蘇教師 廣東教師 江西教師 安徽教師 北京教師 上海教師 天津教師 湖南教師 湖北教師 河南教師
河北教師 海南教師 重慶教師 貴州教師 遼寧教師 吉林教師 山西教師 廣西教師 云南教師 陜西教師 甘肅教師 青海教師 四川教師
山東教師 內蒙古教師 黑龍江教師 寧夏教師 新疆教師 西藏教師 教師面試 說課稿 考試大綱 教師招聘試題 特崗教師 教師資格考試 教師資格大綱
杭州教師  廣州教師  長沙教師  南京教師  福州教師  南昌教師  教師考試大綱  教師資格大綱  政治資料  地理資料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師招聘試題 >> 化學教師招聘試題 >> 內容

2010年云南省中學化學教師招聘教材教法與教案命題熱點聚焦

時間:2011-7-30 14:40:18 點擊:

命題熱點聚焦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學習新理論、把握新課標、運用新教法、處理新教材的水平及能力。著重考查考生對教材的備課、教學方法研究、教材分析、教學設計的實際教學情況等。試題中,簡單題約占30%,中難題約占50%,較難題約占20%。
第一講  化學教學的目標與原則
一、化學教學的目標
1.了解化學知識與技能,并學習這些知識技能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關注科學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2.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
3.激發好奇心與求知欲,以及科學探索興趣,有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人類社會的責任感。
4.了解科學與技術、經濟和社會的互動作用,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全球觀念。
二、化學教學的原則
(一)自主性原則
現代教學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就是知識結論和學習過程同樣重要。保證學生有效自主的學習活動,其要點是要保證化學教學過程為師生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雙邊活動過程,讓教的過程和學的過程統一起來,改變由教師一味主宰課堂教學的情況。自主學習,強調的是自主,即教師不能包辦代替,教師的責任是創設問題情景,提供學習材料和背景,激發學習興趣,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議論、嘗試、總結、驗證等等。一句話,不要讓學生完全被動地去接受,而是要主動地去尋求,不要讓學生完全地被告知,而是要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去理解、去把握。
(二)探究性原則
教學過程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能力。在學習的階段,知識的把握是有限的,而能力的提高是學生持續發展的根本。過去,一般認為能力包括記憶、理解、運用等,而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學生的能力還包括動手實踐能力、創造和發散思維能力、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能力等等。所以探究性原則在化學教學中日益顯現出其重要性。

(四)實踐性原則
化學是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它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因此,注重化學教學的實踐性,加強化學知識的應用性,是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新教材教學內容中增加了許多聯系實際的內容,并補充有“閱讀材料”“生活中小實驗”等;隨著新科技的發展,聯系實際的教學內容也在不斷增加,包括有環境保護、新能源、新材料、食物、保健等;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更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開展實驗。如,在金屬鋁的教學中,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鋁制品,開展一定的社會調查,來熟悉鋁的性質和用途。而對廢棄鋁制品的回收和處理,是當今社會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讓學生充分開展討論,提出積極建議,讓廢氣鋁制品能加以重新利用,對環保作出有益的推動。在教材中,聯系實際的內容舉不勝舉,可以說,每一段內容都是聯系實際的好教材,關鍵看教師是否有聯系實際的能力,還化學于生活中的真面目。實踐性原則注重的是實踐,在實踐中化學知識得以有效的應用,而同時也可增加各學科知識的交叉和滲透的機會,是學生將知識綜合運用,得到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鍛煉。
(五)層次性原則
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素質教育的主體是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素質都得到提高也是化學教學的主要任務。由于心理、生理、家庭、社會等條件的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在層次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理解學生的差異性,加強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和途徑,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教育。
第二講   化學教學的基本方法
一、自學指導,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
自學指導教學模式是由教師列出自學提綱,提出目標要求,經過學生力所能及的探索(閱讀教材、分析、總結、概括等)自主地獲得知識、運用知識。從心理學角度看,這種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知、情、意、行有機結合,共同投入的心理操作過程。
二、討論評議,變單向傳授為多向傳輸
討論評議能最大限度地活躍學習氣氛,調動群體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是討論的策劃者和組織者,要精心地安排討論的全過程,巧妙設疑,提出論點。即從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出發,找到討論的契機。可以讓學生與教師爭論:教師提出論點,由學生思考,反駁,教師與學生一起不斷地改進、引申、深化,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展、深入。也可讓學生之間產生爭論: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設想結論或解法,在學生間出現不同意見時,討論自然地展開了。教師再在各種觀點間進行溝通、比較,擇優汰劣,去偽存真。這種討論的過程能使師生、學生之間的思維不斷地趨于同步,但要處理好獨立思考與討論的關系,每個論點的提出都盡可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切不可信口開河,不假思索,思考與討論要相互結合,相互促進。
三、設境質疑,變“正確無誤"為順乎自然
化學的發生、發展過程是動態的、探索性的。化學教學也是如此,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深入到他們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去,鼓勵他們探索、爭論、發明、創造。要把公理化編寫的教材還原為生動活潑的化學創造思維活動,因此不必追求思維的一次成功。有些教師備課認真,在課堂上告訴學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維途徑,最簡捷的思維方法,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就是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維能力,因為我們告訴學生的只是成功的思維。如果我們向學生介紹成功的路是怎樣走來的,將會破除學生對化學思維的神秘感,更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教會學生思維方法。若要如此,就要允許出現思維的歧誤,有時甚至可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各種探索,對各種可能的思路進行研究、辨析,對正、反兩方面相互比較,從而加深對正面事物的理解。允許犯錯誤也是對學生求異思維的保護和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符合思維規律的教學過程應該是:設疑一起疑一思疑一釋疑的過程,而從思疑到釋疑不是一帆風順的。
實際上,對失敗思路的分析過程不僅僅是為了找到舍棄的依據,而且有著更深層的作用:其一,它是正確思路得以產生的“母機”,錯誤根源的暴露往往伴隨著正確認識的產生,導致正確思路的出現;其二,對各種可能思路的研究充分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維,可使解題方法不斷優化,在培養發散思維的同時增強了思維的深刻性。通過失敗原因的探討、失敗思維過程的反思,提高了思維的監控能力。長期堅持,對提高思維的準確性和靈活性,學會合理地調整思維方向都是很有作用的。當然,借助歧路分析還可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優化心理素質,這也應引起重視。
四、嘗試發現,變灌輸結論為暴露過程
發現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學習是發現者運用本人的智慧或物質材料獲得知識的學習,即學習者對信息進行操作、組織和轉化,以得到新信息時所發生的學習。發現學習是由學生參與探索、參與發現的學習過程,對激發熱情、激活思維,強化創造力有顯著的作用,要進行發現學習,就需要創設發現的情境,也就是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化學問題的提出和發現的過程進行合理、科學的處理(并不是機械重復當年科學家的發現過程,而是選擇最符合認識規律、適應學生認知結構和思維能力的發現過程)后展示給學生,使其親身經歷科學發現過程,體驗研究成功的喜悅,我們常可用下列方法設計發現過程:
第一,設計猜想過程,從特殊到一般。通過對特例的觀察促使對一般情形下的結論的猜測,進而獲得
發現。如對每個主族元素性質或每類有機物性質的學習,教材都是采用讓學生由個別物質進行研究從其性質去猜想該類物質所具有的共性。學習堿金屬一族的性質,是先抓住了對鈉的仔細研究;學習鹵素的性質,是先抓住對氯的研究;在學習烷烴、烯烴、炔烴等這類物質的共性時,分別是從甲烷、乙烯、乙炔著手進行深入細致地研究,從而引導學生猜想結構的特點與這類物質個性、共性的關系。
第二,設計實驗過程,從感性到理性。以實驗操作獲得的結果為感性材料,通過理性、邏輯的再認識,激發起科學的猜想。
第三,設計邏輯推理過程,從舊知到新知。運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設計發現過程,使新舊知識得到順利的同化。
第四,設計類比情境,從熟悉到陌生。所謂類比是由研究對象A聯想到與它有某種類似或相關的對象B的思維過程。類比情境的設置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其創造性的發現。
第五,設計運動過程,從靜態到動態。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是永恒的,絕對的,靜止是暫時的,相對的,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因此,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從錯綜復雜的運動、變化中抓住暫時的、靜止的瞬間,去發現量與量之間的關系,探求規律,在變化中實現聯系、轉化。
第六,設計矛盾沖突,化疑惑為頓悟。物質世界的矛盾現象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矛盾的不斷產生才致科學的不斷發展,化學教學也是如此,新知識往往是在解決原有認知結構與新問題的矛盾沖突中產的。如參加化學反應的是分子、原子、離子等一些微粒,單個的分子、原子、離子極其微小,肉眼看不見,平稱不出,但是我們研究化學反應時,所取用的物質常常是多少克或多少毫升。物質的克數和毫升數數量龐大的微粒集體。怎樣把單個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跟很大數量的微粒集體、可稱量的物質之間系起來呢?于是摩爾——物質的量的單位就應運而生,讓學生又掌握了一種新的物理量。
五、歸類總結,變零星積累為“整體集裝”
平時教學總是以單個知識點逐步進行的,因而學生也就以零星積累的方式接受和存貯知識,致遺忘率高、教學效率低。教學實踐證明,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板塊結構,從而以“整集裝”的方式存儲于記憶之中,可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比如,用類比的方法,由一例到一類,再由一類到多類,進而將多類加以統一,并盡可能地擴大類的外延,使有內在關系的內容歸類于統一的模式之中。又如,對系列問題進行歸納、概括,提取共同的、本質的特征,用方法和思想加以統攝,使學生方法論的高度加以掌握。也可用圖表建立知識的立體結構網絡,或運用變式教學形成知識的鏈式結構,等等。
附:經典教案
試管知識及實驗操作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試管實驗的基本操作。
2.能熟練掌握中學有關試管的實驗題型及解答技巧。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有關試管實驗的基本操作。
【教學難點】
對試管的使用操作熟練掌握。更要掌握涉及試管的綜合實驗題的分析與作答技巧。
【復習指導】

作者:不詳 來源:網絡
  • 文武教師招聘網(www.guoyanxin667788.com) © 2012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長聯系QQ:799752985 浙ICP備11036874號-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師招聘網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免费看,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一品精,最新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欧美色国产综合色 | 婷婷丁香五月深爱憿情网 | 最新看片国产精品免费在线 | 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区视频在线看 | 日韩中文字幕美少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