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佝僂病又稱 "軟骨病",是3歲以下嬰幼兒的常見病。由于機體缺乏促進骨鉻鈣化的維生素D而使骨骼發育出現障礙。佝僂病患兒發育緩慢、抵抗力低,易患肺炎、上感等疾病。
缺乏維生素D的主要原因:
1.紫外線照射不足。維生素D在嬰幼兒飲食申含量很少,主要由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吸收紫外線后轉化而來。戶外活動少就會因紫外線照射不足而使機體缺乏維生素D。紫外線可被大氣中的粉塵及玻璃吸收,所以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以及隔著窗戶曬太陽都會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
2.生長發育過快的小兒以及雙胞胎、早產兒等需要維生素D、鈣、磷都較多,容易缺乏而患佝僂病。
3.長期慢性腹瀉的幼兒機體吸收鈣磷減少。
4.人工喂養兒因牛奶中的鈣不如人奶好吸收,也容易患佝僂病。
(二)癥狀
1.何樓病初期,嬰幼兒多表現為睡眠不安,常有夜驚。頭部多汗,多汗與冷暖無關。因頭皮發癢,在枕頭上蹭來蹭去,使枕部頭發脫落,稱為“枕禿”。
2.病情進一步發展,出現骨靜的變化,如顱骨某些部位因骨化差,有乒乓球樣感覺頭呈方形稱方顱因門閉合延遲出牙較晚且不整齊肋骨與肋軟骨相連處膨大,自上而下像一串珠子,稱為串珠肋胸廓骨鉻軟化,便胸骨前凸,形如 "雞胸",或內陷呈 "漏斗胸";胸廓下緣外翻稱 "肋緣外翻";會站會走的孩子可出現下肢彎曲,成 "0"型或 "X"型,下肢畸形。
3.佝僂病兒一般動作發育遲緩。
(三)護理和預防
1.護理
佝僂病患兒體質較弱,應預防上感及傳染病應多曬太陽按醫囑補充維生素D及鈣劑不要勉強患兒站或走,以防止下肢畸形。
2.預防
(1)多讓小兒到戶外曬太陽。(2)提倡母乳喂養并及時添加輔食。(3)積極治療小兒胃腸疾病,以保證對營養的吸收。(4)北方秋冬季出生的嬰兒滿月后可適量服用魚肝油或維生素D制劑,用量需遵醫囑,不可濫用。
七、缺鐵性貧血
(一)病因
缺鐵性貧血是由于缺乏合成血紅蛋白的鐵及蛋白質,使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濃度低于正常值所致。缺鐵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如早產、雙胎等體內儲存的鐵少,且生后發育迅速而出現貧血飲食缺鐵,由于長期以乳類為主食,特別是牛奶,而攝人鐵少幼兒嚴重偏食、挑食,攝人不足飲食缺銅、鋅、維生素C,影響機體對鐵的吸收利用受疾病影響,如長期腹瀉,可使機體對鐵、蛋白質等營養吸收利用差長期少量失血,如鉤蟲病、鼻蛆等,使體內鐵丟失過多,也可造成貧血。
(二)癥狀
病兒表現為面色、口唇、結膜、指甲床蒼白少血色因缺氧,呼吸、脈搏較快,活動后感到心慌、氣促嚴重貧血可有食欲不振或異食癬。長期貧血使機體缺氧,不僅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還由于腦長期缺氧,而影響幼兒的智力發展。
(三)預防
出生后3~4個月開始逐漸增加含鐵豐富的輔食,如蛋黃、肉末、肝泥等。糾正幼兒挑食、偏食的習慣。在兒童膳食中應有充足的鋅和維生素C。用鐵制炊具烹調食物。及時治療胃腸道疾病。
八、肥胖癥
(一)病因及危害
肥胖癥是指皮下脂肪積聚過多,體重超過相應身高應有體重的20以上。兒童肥胖可影響他的心理、生理正常發育。肥胖兒參加體育性游戲不受小朋友歡迎,且常被嘲笑,難免產生心理障礙。兒時肥胖增加心血管的負擔,為成年后形成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埋下隱患。
常見病因:
1.兒童肥胖癥與遺傳因素有關。
2.最常見的原因是由于熱量過剩造成。小兒因精神因素可能導致食欲亢進,進食過多或飲食中熱量過多,食量大或吃零食多。
3.城市中高樓的增加、電腦電視的普及,使兒童的戶外活動明顯減少。由于運動量少而小,攝人熱量多而不能及時消耗,剩余熱量就轉化為脂肪存人皮下。進食多、運動少造成的肥胖,稱為單純性肥胖癥。
(二)治療及預防
1.控制飲食。改變飲食習慣,少吃或不吃高糖、高脂食物,多吃含纖維素多、較清淡的食物。每日飲食應少食多餐,細嚼慢咽,不致因為進食過快沒有飽腹感而進食量過大。少吃零食,尤其是高熱量的甜食。應逐漸減少進食量,直至正常飲食。控制飲食須堅持一段時期,直到恢復正常體重。
2.多運動是促進肥胖兒體內脂肪消耗的有效途徑。每次運動應堅持一定時間,從15分鐘左右到1小時左右以跳繩、慢跑等不劇烈的活動為宜。
九、蛔蟲病
(一)傳播途徑
蛔蟲寄生于人體內,成蟲形如大蚯蚓,色淡紅,寄生在腸道內,壽命約一年左右。雌蟲每日產卵可達20萬個,隨糞便排出后,蟲卵污染了泥土、水及食物 (瓜果蔬菜),人吃了就會感染蛔蟲病。兒童愛玩土,若飯前不洗手或不認真洗干凈,就很容易經手一口傳染生吃不潔的瓜果蔬菜也很容易得病。
(二)癥狀
蟲卵在小腸內發育成幼蟲,經小腸壁進人血液,隨血液循環至肺,再由肺到氣管、咽,重新被人咽進消化道,在小腸定居,發育為成蟲。成蟲在腸道內定居,剝奪兒童的營養,可使兒童思營養不良、貧血等疾病。蛔蟲排出的毒素,刺激神經系統,使兒童睡眠不安,易驚醒,夜間磨牙。影響食欲或有異食癬。蛔蟲幼蟲經過肺部時,可使肺部發生過敏性的反應,表現為發熱、咳嗽、咳血或痰中帶血絲等癥狀,蛔蟲可引起許多并發癥,如蛔蟲扭結成團,阻塞腸道,造成腸梗阻蛔蟲有鉆孔的習性,可引發膽道蛔蟲、急性膽道炎、急性闌尾炎等嚴重疾病。
(三)治療和預防
1.服驅蟲藥,驅蛔。可于每年九十月份集體驅蛔。
2.蛔蟲病重在預防,應注意環境衛生、糞便無害化處理。講究飲食衛生,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干凈。講究個人衛生,幼兒進餐前用肥皂、流動水洗手,勤剪指甲。
十、蟯蟲病
(一)傳播途徑
蟯蟲約1厘米長,如棉線粗細,寄生于人體小腸末端及大腸內,成蟲壽命約1個月左右,雄蟲交配雌蟲產卵后即死亡。小兒主要經手一口傳染,被蟲卵污染的手、食物、食具可使人進食時感染。由于雌蟲夜間在肛門處產卵,引起瘤癢,兒童用手抓撓,手沾上蟲卵可使病兒反復感染。蟲卵排出后還可污染衣褲、被褥或玩具,也可造成傳播。
(二)癥狀
雌蟲夜間產卵使肛門奇癢。影響睡眠,間接影響小兒的精神、食欲。因搔癢抓破皮膚可使肛門周圍皮膚發炎。
(三)治療和預防
蟯蟲成蟲壽命僅1個月,如果采取嚴格的衛生措施,經1~2個月可自愈。病兒應穿封檔褲睡覺,以防散播蟲卵及污染手,可在睡前用蟯蟲藥膏,涂抹在肛門周圍,早晨用溫水洗凈并換內褲,洗凈消毒。
預防應以培養兒童良好衛生習慣為主,養成進食前洗干凈手,不吸吮手指,勤換內衣褲等好習慣。幼兒臥室宜采用濕式掃除,幼兒床單應常換洗,常曬被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