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生活在文明社會中,他們必須遵守一切社會文明準則和規范。在排泄方面,他們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知道大小便去廁所,不隨地大小便,以及養成一切與排便有關的文明習慣。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指導和適當的訓練。
一、嬰兒排尿排便的指導與訓練
嬰兒排尿排便的訓練應從其出生其逐步開始進行。訓練嬰兒排尿排便的關鍵是讓嬰兒主動意識到大小便,并能逐漸學會控制,嬰兒大腦皮層和相應器官的逐漸成熟,以及對嬰兒的適當指導和訓練,是嬰兒學會排尿排便不可缺少的兩個基本條件。此外,成人的耐心也使嬰兒學會控制排尿排便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嬰兒排尿的指導與訓練
嬰兒排尿的指導與訓練就是讓嬰兒在產生尿意的時候,能主動控制,并將尿液排在便盆或廁所里,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1、1歲以內
嬰兒開始使用尿布時,成人應注意給嬰兒勤換尿布,讓嬰兒感受到干尿布與濕尿布的不同,為嬰兒感受尿意打下基礎。在嬰兒排尿時,成人可以發出某種固定的聲音,讓孩子將此聲音與排尿建立起聯系,并逐漸學會用此聲音來表達自己的尿意。成仁還應該注意嬰兒的飲食量、出汗情況、季節 與氣溫的特點以及嬰兒的身體活動情況,以便較準確地把握給嬰兒把尿的時間。
2、1歲以上
這個年齡段是排尿訓練的最佳時期。此時,嬰兒膀胱的儲尿能力和括約肌的收縮能力有所增強,能在短時間內憋住尿液,為有意識地控制排尿提供了條件。
訓練排尿的最佳季節是溫暖的春、夏季。這些季節的便盆不涼屁股,尿濕的褲子也容易晾干,而且嬰兒排汗較多,,排尿的間隔時間相對較長,有利于成人掌握嬰兒排尿的時間。訓練排尿時,成人應注意觀察嬰兒的表情和姿勢,嬰兒在排尿前,通常伴有打冷戰、發愣、下蹲等表現。成人覺察后,應及時提醒嬰兒坐盆排尿。成人還應注意將便盆放在固定、易拿的地方,便于幫助嬰兒形成排尿的條件反射,也便于嬰兒及時找到便盆。嬰兒在排尿時,成人除了發出某種聲音外,還應教會嬰兒用語言表達尿意。在訓練排尿期間,應盡量保持家庭生活的安定和祥和,減少動蕩不安和緊張,同時,還應注意不可強迫嬰兒排尿。
(二)嬰兒排便的指導與訓練]
與控制排尿相比,幫助嬰兒學會控制大便的訓練要容易得多。成人在訓練嬰兒排便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注意嬰兒排便前的動作表現。嬰兒在排便前常常排出有臭味的氣體,同時伴有身體用力的動作和發出市井的聲音,成人應及時將嬰兒放在便盆上。
2. 成人應盡可能地幫助嬰兒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防止嬰兒便秘。成人可以讓嬰兒在飯后坐在便盆上,利用嬰兒的結腸反射將大便排出。讓嬰兒多參加身體活動,多飲水、多吃蔬菜和水果,也有利于嬰兒排便。
3. 應避免嬰兒在排大便時吃東西或玩耍。排便是一種條件反射,需要嬰兒專心致志,如果嬰兒在排便時吃東西或玩耍,就會分散他的注意力,不利于排便反射的建立,而且,較長時間坐盆,還會造成嬰兒肛門脫出和腰部、臀部的疲勞,不利于嬰兒的健康。嬰兒每次排便的時間應為5分鐘左右為宜,時間不可過長。
4. 嬰兒成功地排除大便后,成人應對其進行贊揚和鼓勵,不要對嬰兒的糞便表現出厭惡的神態,防止嬰兒出現心理性便秘。
二、嬰幼兒排泄的衛生
(一)鼓勵和引導嬰幼兒自己排尿和排便
成人發現嬰幼兒有排尿排便跡象后,應及時指導他們排泄,并對嬰幼兒成功地排尿排便給予表揚和鼓勵,以增強其對排尿排便的自信心。對偶爾不小心將尿或糞便排到褲子上或床上的嬰幼兒應給予理解,不指責,并消除嬰幼兒因排泄失誤而造成的緊張感,穩定嬰幼兒穩定排便的信心。
(二)及時排尿、排便,不憋尿、不憋大便
嬰幼兒有尿意就應排尿,避免膀胱過度充盈,失去收縮能力,而發生排尿困難或感染。同樣,當嬰幼兒產生便意后也應該及時排便,防止糞便長時間積存,出現便秘。當嬰幼兒因貪玩憋尿、憋大便時,成人應及時提醒他們排泄。
(三)培養嬰幼兒良好的排泄習慣
(1)培養嬰幼兒用語言表達大小便的習慣,
(2)培養嬰幼兒專心排大便的習慣,避免嬰幼兒在蹲坑或坐盆是玩耍。
(3)培養嬰幼兒便后用衛生紙擦拭的能力和習慣,女友而笑便后,也應學會用衛生紙擦凈外陰的尿液。
(4)培養幼兒便后沖廁的習慣。
(5)培養幼兒便后洗手的習慣。
(四)注意幼兒廁所與便盆的清潔衛生
托幼園所的廁所應保持清潔衛生,經常打掃消毒。嬰幼兒使用過的便盆應立即傾倒,刷洗干凈,每日用消毒液浸泡。
(五)保教人員應仔細觀察嬰幼兒的排尿、排便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嬰幼兒排尿的次數、數量于當日的飲食量、天氣等有著密切的關系。若嬰幼兒喝水不多卻多次排尿,同時伴有血尿、尿痛的現象,應懷疑是泌尿系統感染,需要及時請醫務人員進行檢查。
嬰幼兒排便的情況也能反映出其身體的健康狀況。若嬰幼兒連續幾天未排便,說明嬰幼兒便秘,教師應督促嬰幼兒多飲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運動并幫助嬰幼兒排便。若嬰幼兒的糞便油酸臭味,很可能是食量過多或消化不良,應教育應由而少吃零食,不暴飲暴食。若發現嬰幼兒拉稀而且排便次數較多或是大便的顏色異常,應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第五節 幼兒的盥洗
一、盥洗的重要性
盥洗是幼兒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使幼兒毛發、皮膚保持清潔,提高皮膚的各種功能,減少皮膚被汗液、皮脂、灰塵污染的機會,提高皮膚的抵抗力,維護身體的健康。同時,還可以培養幼兒愛清潔、講衛生的好習慣,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幼兒日常盥洗的內容
(一)洗手
洗手前幼兒應先卷衣袖,輕輕擰開水龍頭,將手心、手背、手腕浸濕,然后搓肥皂,最好搓出泡沫,是手心、手背、手指縫都被肥皂洗到,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關好水龍頭,最后再用毛巾將手擦干。
注意方面:用流動水給幼兒洗手。吸收時,要求幼兒雙手略向下,避免水順著手臂倒流弄濕衣袖。冬天洗手后應擦油。教育幼兒認真洗,不玩水,不敷衍。
(二)洗臉
將毛巾洗濕擰干后,用毛巾先擦里、外眼角,然后擦前額、臉頰、鼻孔下放、口周圍、下巴、脖子及耳朵。其間應清洗毛巾1~2次,以保證毛巾的清潔。冬季洗臉后應擦油,以保護幼兒的皮膚。
這里應注意:用流動水給幼兒洗臉。前額、眼角、鼻孔、口周圍、下巴等處是幼兒洗臉時經常遺忘的地方,教師應及時提醒幼兒。
(三)刷牙
刷牙前應先漱口,將放有牙膏的牙刷在刷牙杯里沾濕,然后順著牙縫豎刷,里外都應刷到,刷牙后應徹底漱口,并將牙刷涮干凈,最后,再將牙刷的毛端朝上、牙刷柄向下放入牙刷杯中。
這里要注意的是:幼兒在練習刷牙階段可以暫不使用牙膏。教會幼兒從后向前擠牙膏。教師和家長應督促幼兒認真刷牙,尤其是牙的內面也應仔細刷。
三、幼兒盥洗過程中的照料、檢查與指導
(一)全面照顧、及時督促、仔細檢查
盥洗環節較易出問題,例如地面游說,有可能會將幼兒滑倒,幼兒玩水將衣服弄濕等,教師應重視這一環節,注意全面照顧、及時督促、仔細檢查,使此環節既能達到清潔的目的,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盥洗前應向幼兒強調盥洗的紀律要求、衛生要求以及注意事項,并應分小組進行盥洗,避免盥洗室人多擁擠。對個別衣袖卷不上、不會洗手、肥皂瞇眼的幼兒,教師應給予幫助。幼兒洗手后,教師要檢查每個幼兒的手洗得是否干凈,包括手指縫、手背、手指甲、手腕等。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盥洗習慣
(1)培養幼兒勤洗手的習慣。應培養幼兒飯錢或便后洗手的習慣;幼兒外出游戲歸來也應該督促其洗手,使幼兒養成手臟了就應洗手的好習慣,隨時保持手的清潔。
(2)培養幼兒每天洗臉、洗腳、洗屁股的習慣。
(3)培養幼兒飯后漱口、早晚刷牙的習慣。
(4)培養幼兒經常洗頭、洗澡、換衣的習慣。
(5)培養幼兒勤剪指甲(趾甲)、男幼兒勤剪頭發的習慣。
第六節 對體弱兒、殘疾兒的照料
幼兒的身體狀況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幼兒身體強健,不常得病,而有的幼兒則體質較弱,常有病;有的幼兒身有殘疾或患有某些疾病,教師應區別對待,對這些幼兒要格外照顧。
減少體弱兒與恢復期病兒的接觸;根據氣溫情況隨時給體弱而增減衣服;體弱兒出汗后應及時幫其擦干等。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幼兒,可讓其進行安靜游戲,避免做劇烈的運動,睡眠時間可延長些。對肥胖的幼兒,在引導幼兒適當節食的同時,應鼓勵其積極參加身體的運動,適當增大能量的消耗,減少多余的熱能在體內的堆積。對視力異常、戴眼鏡的幼兒,應注意其在體育活動和戶外自由活動時的安全,防止幼兒跌到撞傷。對患有哮喘、濕疹等過敏性疾病的幼兒,教師應了解過敏源,盡量避免其他幼兒與之接觸,盡量減輕和控制幼兒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