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下水開采過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區→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
灌水質變壞
B. 水庫: ① 淹沒農田城鎮、文物景觀;
② 后靠移民導致環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
③ 下游礦物質減少→耕地肥力下降、漁業受影響;
④ 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線后退(泥沙堆積減少、海浪侵蝕);
⑤ 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鹽堿化;
⑥ 某些物種消失→生態破壞;水庫地震。
例: 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
有利影響主要在中下游:
a. 有效減輕洪水對中下游地區生態與環境的破壞;
b. 有利于中下游地區血吸蟲病的防治;
c. 減輕洞庭湖的萎縮與泥沙淤積;
d. 調節中下河流的徑流量,并改善枯水期水質;
e. 調節局部地區的氣候;
f. 減輕環境污染與酸雨危害。
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
a. 淹沒土地、耕地;
b. 可能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
c. 可能誘發地震、滑坡等地質災害;
d. 庫區與庫尾的泥沙淤積加重;
e. 自然風景區、文物古跡、水生生物、珍稀物種受到一定的影響;
f. 庫區蓄水可能增加蚊蟲孳生,危害人體健康。
例: 阿斯旺水壩的利和弊:
積極作用:
a. 產生灌溉、發電、防洪、旅游、養殖、航運等利益;
b. 納賽爾湖對周邊地區起到調節氣候,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的作用。
消極影響:
a. 尼羅河攜帶至下游的泥沙大大減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沿尼羅河兩岸的土壤因缺少河水的沖刷,鹽堿化日益嚴重,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因而抵銷了因修建大壩而增加的農田。
b. 入海徑流量減少,海浪對海岸的侵蝕嚴重,河口三角洲不斷縮小;
c. 由于海水倒灌、生態破壞和入海營養物質減少,河口的漁業資源銳減。
d. 納賽爾湖庫區沉淀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淤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庫及水庫下游尼羅河水水質惡化,以河水為生活用水的居民健康受到危害。
( 埃及有位學者曾說過:“建造阿斯旺大壩的埃及總統納賽爾是位偉人,但是拆除阿斯旺大壩的人,要比納賽爾更偉大。” )
答題方法二:
利--① 尼羅河下游不再泛濫;
② 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擴大了耕地面積,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③ 發電;
④ 水壩以下,水流平穩,便于航運;
⑤ 水產養殖業;
⑥ 旅游業。
弊--① 下游河水定期泛濫帶來的肥沃淤泥減少甚至沒有;
② 淹沒土地;
③ 河流下游水量減少,海潮上漲引起土壤鹽堿化;
④ 引起尼羅河流域生態環境的變化。
例:納塞爾水庫建成以后,對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可能引發新的環境問題是:
氣候變得干旱,海岸線倒退,三角洲被吞噬,海水倒灌,水質變壞等。
C. 道路建設(鐵路、公路):
破壞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斷野生動物遷徙路線;環境污染 D. 開礦:植被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例:從地理學的角度說明(南方某地)開山采石會導致的不良后果:
① 植被受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地下水減少;
② 遇暴雨易導致泥石流或山體滑坡;
③ 河流含沙量增加,容易引發水災;
④ 采石場噪聲和粉塵污染嚴重。
⒇ 生態問題的地區分布
① 東北地區:松嫩平原洪澇災害和低溫凍害;松嫩平原西部風沙、土地鹽堿化、
森林火災與病蟲害.
② 東部平原地區:暴雨與洪水災害,春旱與伏旱、地震、土地鹽堿化與沙化,
沿海臺風與風暴潮、渤海冰凍.
③ 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災.
④ 華南地區:臺風、暴雨、風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 西南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災與病蟲害.
⑥ 蒙新區:風沙與土地荒漠化、鹽堿化、草原病蟲害與鼠害、雹災、凍害、地震.
⑦ 青藏地區:風暴、冰雪與冰雹、草原蟲害與鼠害、地震。
(21)我國的環境管理
a. 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 巨大的人口壓力;
② 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運用;
③ 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
(即伴隨著人口、資源和發展而出現)。
b. 當代環境問題的主要特點:全球性、綜合性、累積性和社會性
例:2005年11月我國松花江流域發生嚴重水污染后,我國迅速向俄羅斯政府作
出了污染報告,這說明了環境問題的社會性
c. 我國環境管理的主要原則
① 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
② 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原則;
③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
d. 我國環境管理的“三同時”制度制度
“三同時”是指一切建設項目必須做到治理污染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否則不準開工投產。
e. 企業應如何應對綠色壁壘:
企業應該實行清潔生產、通過產品質量ISO14000體系論證、申領“綠色護照”等,積極應對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
f.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問題與對策:
問題: ① 生態環境形式嚴峻;
② 人地矛盾加劇;
③ 重復建設突出.
對策: ① 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② 優化產業結構;
③ 搞好城鎮和區域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