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是東北陸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 ② 調節氣候、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
③ 丹頂鶴、天鵝等珍禽動物的棲息地; ④ 沼澤植物是一項重要的資源。
⑽ 水土流失問題:
區域一:黃土高原:
A.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季風氣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黃土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黃土高原)。
人為原因:③ 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覆蓋率下降;
④ 不合理的輪荒耕作制度;
⑤ 工礦建設中不注意環境的保護
B.主要危害:
① 養分物質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農業減產;
② 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庫)淤積,防洪難度大。
C.治理措施:
① 壓縮農業用地,建設穩產高產農田;
② 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③ 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適當壓縮牲畜的數量,提高牲畜質量;
④ 開礦時有計劃的存放表土,并大力開展土地復墾工作;
⑤ 小流域綜合治理。
D.治理的意義:
①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
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② 有利于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
于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區域二: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A.南方低山丘陵存在的重大生態問題是什么?試分析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措施。
問題:水土流失嚴重。
原因:人地關系日趨緊張,農村生活燃料短缺,亂砍濫伐森林,
強取耕地與薪柴。
措施: ① 封山育林; ② 大力推廣生活用煤;
③ 革新爐灶,節省燃料; ④ 大辦沼氣、營造速生薪炭林。
B.為什么說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比黃土高原大?
(單位面積流失土地的損失、表土的恢復能力、生產基地和經濟中心)
① 單位土地的生物生長量與產值較高
② 多石質山地,表土被侵蝕后很難再恢復;
③ 江河下游地區多為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和經濟中心。
C.南方低山丘陵發展“立體農業”有哪些效益?(土地潛力、農民收入、生態)
① 低山丘陵面積大--有利于充分發揮低山丘陵土地資源的潛力;
② 人多地少--有利于減少耕地的壓力、安置閑暇勞力,增加農民收入;
③ 生態環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循環。
D.南方低山丘陵的紅壤有什么特點?怎樣治理?
特點: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黏重
治理:增施有機肥、補充石灰、摻入砂子。
2012年高中地理教師招聘考試簡答題—生態(二)
⑾ 荒漠化問題: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古等地)
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全球變暖,蒸發旺盛;
② 處于內陸地區,降水少;
③ 鼠害,蝗害。
人為原因:① 過度樵采; ② 過度放牧;
③ 過度開墾; ④ 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 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采取措施:
① 半干旱農牧過渡和旱農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采取防風沙措施相結合
② 干旱地帶沙漠邊緣的綠洲: 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防護林體系
⑿ 沙塵暴現象
① 我國典型地區:西北;華北地區
② 產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a. 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少,氣候干旱,大風日數多;
b.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春季大風日數多;
C.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蓋著深厚的疏松沙質沉積物。
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采、過度開墾、放牧、挖藥材等破壞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積的地表裸露。
③ 治理措施:
a.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
b. 嚴禁亂砍濫伐、濫挖、濫牧、濫墾;
c. 開展防風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動,大力植樹造林,種草,營造“三北防護林;
d. 退耕還林、還牧;
e.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控制載畜量;;
f. 禁止采伐發菜等
⒀ 農業污染
A. 主要內容:
① 過度施用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造成的農作物及土壤污染;
② 人畜糞便等有機肥料對水體的污染;
③ 溫室農業中廢舊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
④ 農業機械作業產生的粉塵、焚燒農作物秸桿產生的煙塵造成的大氣污染等
B.合理施用化肥、農藥
① 長期過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不僅改變土壤物理狀況,使土壤失去肥力,而且還
會污染土壤,并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② 正確施用化肥: 施用化肥要把握施用時間、控制施用量、嚴格執行使用規程,
力求做到科學合理。
③ 大量施用農藥的危害:
a. 增加了害蟲抗藥性,提高了農業成本;
b. 污染了土壤和水源;
c. 殺滅害蟲天敵,也破壞了原有的生物種群平衡。
④ 防治農業病蟲害的對策:
防治農業病蟲害應采取生物的、化學的、物理的多種措施,綜合防治,
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C. 土壤問題
① 土壤次生鹽堿化: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變化(黃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② 土壤污染的來源:
農藥、化肥、垃圾與污泥肥料、汽車尾氣、污水灌溉、粉塵沉降。
③ 土壤污染的治理: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a. 首先是控制和消除各種土壤污染源,
b. 其次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凈化能力;
c. 對于受重金屬等污染的土壤,防治的根本方法是挖去受污染的土層,
換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