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環境
B.教育
C.社會
D.實踐
二、簡答題(共5道題,每題5分,共25分)
1.簡述小學德育過程與兒童品德形成過程的關系。
2.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3.簡述遺傳素質的成熟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和表現。
4.如何理解學習的概念?
5.簡述標準化成就測驗的優越性。
三、材料分析題(共2.道題,每題15分,共30分)
1.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課堂上有位學生指出老師對某個問題的解釋有錯誤,老師當時就惱怒起來:“某某同學,算你厲害,老師不如你,以后老師的課就由你來上好了!”全班同學隨老師一起嘲笑這位學生,該生從此在課堂不能發現問題,也不主動回答問題了。
問題:請你分析該案例,評價該教師的做法有哪些不當之處?這種做法違反了哪條教學原則?
2.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教師在板書生字時,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與相異部分分別用白色和紅色的粉筆寫出來。
問題:請問教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規律?
四、教學設計題(共1道題,每題35分,共35分)
材料二:
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
有一回,齊王派大夫晏子去訪問楚國。楚王仗著自己國勢強盛,想乘機侮辱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互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晏子來到楚國,楚王叫人把城門關了,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晏子看了看,對接待的人說:“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給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開城門,迎接晏子。
晏予見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么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云;大伙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有這么多人,為什么打發你來呢?”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吃得高興的時候,有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楚王看見了,問他們:“那個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說:“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么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兒?”楚國的大臣們聽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來,以為這一下可讓晏子丟盡了臉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請在上述三個材料中任選其一,就課堂教學目標及某一教學環節(譬如課堂導入、講授新知識等)進行教學設計。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現代教育心理學的體系自桑代克而確立,因此他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2.D【解析】職業角色是相對單一的,教師職業卻具有多種角色的特點。他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3.C【解析】命題學習指學習由若干概念組成的句子的復合意義。要學習該命題,必須獲得“圓”、“直徑”和“半徑”等概念。
4.D【解析】這是夸美紐斯強調教育的自然性的具體體現。
5.C【解析】心智技能的執行是借助于內部言語在頭腦內部默默地進行的。
6.C【解析】這是畫線的一種變式,屬于復述策略。
7.D【解析】略。
8.B【解析】我國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開始編寫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9.C【解析】題干是對諧音聯想法的解釋。
10.C【解析】題干是對聚合思維的解釋。
11.B【解析】我國學者把教學過程看做學生的一種特定的認識活動。
12.A【解析】元認知計劃是在活動前計劃活動。
13.A【解析】孔子從研究人的本性出發,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
14.A【解析】柏拉圖認為人發展的最高境界就是“心靈的和諧達到完美的境她”,因此他將此定為教育的最高目的。
15.D【解析】孔子提倡啟發式教育思想,題干中反映的正是這一思想。
16.B【解析】新教師在課后評價時往往關注的是細節。
17.A【解析】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很年輕的學科,初創時期為20世紀20年代以前。
18.C【解析】就同一個體而言,心理發展所需要的最佳時期與條件具有不平衡性。
19.C【解析】概念學習是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征作出反應。
20.C【解析】1806年,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21.D【解析】遷移的內容有一般的也有具體的,據此可將遷移分為一般遷移與具體遷移。
22.D【解析】小學教育目的貫穿于小學教育的全過程,對小學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23.C【解析】操作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
24.B【解析】由學習策略的特征可知8項正確。
25.B【解析】已知條件與要達到的目標都比較含糊,問題情境不明確,各種影響因素不確定,不易找出解答線索的問題叫無結構問題。題干的問題就是這樣的問題,因此選B。
26.D【解析】題干是對古代埃及教育的介紹。
27.C【解析】西歐封建社會為了更好地布道,讓老百姓信教,在舉辦宗教教育的同時,也適當講授一些讀寫知識。
28.C【解析】《論語》是孔子的言論集,匯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學、倫理等思想,也包括教育思想。
29.A【解析】能力是使學習、工作、創造活動順利進行的個性心理特征。
30.A【解析】遺傳提供的可能性無論多大,都必須通過環境的作用才能實現。
二、簡答題
1.小學德育過程與兒童的品德形成過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從聯系來看,小學德育只有遵循兒童的品德形成過程與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品德形成與發展;而兒童的品德形成與發展也離不開小學德育因素的影響。從區別來說,小學德育過程是一種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兒童品德進行培養和發展的過程。
2.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樣才能創設問題的情境。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并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3.(1)遺傳素質的成熟程度制約著個體身心發展和發展的年齡特點;(2)它為個體一定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個體某些早期運動機能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礎上的,只要機體某一部分達到成熟,某種技能就能出現;(4)個體某些機能是靠學習獲得的,但也受成熟水平的限制。
4.(1)學習是一個介于經驗與行為之間的中間變量;(2)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3)學習是由反復經驗而引起的。
5.(1)客觀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標準化測驗是一個比教師編制的測驗更加客觀的測量工兵;(2)計劃性。專家在編制標準化測驗時,已經考慮到所需要的時間和經費,因此標準化測驗更有計劃性;(3)可比性。標準化測驗由于具有統一的標準,使得不同考試的分數具有可比性。
三、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該教師對提出質疑的學生一棒喝退,嚴重挫傷了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行為違反了“教師主導與學生自覺性相結合”的原則,特別是違反了“創造民主的教學環境”。民主的教學環境,能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于積極的活動之中,主動地探索新知識,能使學生的聰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從而使啟發的效果處于最佳狀態。
2.【答案要點】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區別,使學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覺選擇性規律,知覺對象與直覺背景差別越大,對象越容易被人直覺。
(2)符合感覺的相互作用中同時性對比規律:紅自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容易區掰形近字。
四、教學設計題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