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準確的是( )。
A.理學特有的價值取向迎合了古代統治者的統治需求
B.理學所倡導的精神導致古代讀書人中很少出現英雄豪杰
C.讀書人大丈夫氣概的缺失和理學自身的特點有關
D.宋、明兩次亡于外族,理學倫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5.在解構主義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在功利取向為主導的市場經濟中,人們缺乏理性向道德妥協的意識,迷信于理性計算,從而使得信仰與道德日漸荒漠化。信仰的缺失必然造成人無法對生活及生命的意義進行完整解讀,缺乏對規則的敬畏,從而信仰被理性“殺死”。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想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
A.理性和信仰的相互對立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標志
B.在現代社會,理性需要向道德妥協,人需要有信仰
C.迷信理性,會導致信仰缺失、道德淪喪
D.在現代社會,道德和信仰的形成非常困難
16.事實上從九十年代開始,綠色經濟的研究者就預言,按照著名的約瑟夫?熊彼特創新周期理論,在以信息技術革命為內容的第五次創新長波之后,即將來臨的是以資源生產率革命為特征的第六次創新長波,而這個長波的意義就是開創以低碳能源為特征的生態經濟新時代。哥本哈根國際氣候會議將會實質性地啟動這個綠色經濟的新長波,并到202年進入高潮。不管哥本哈根會議的具體結果如何,世界肯定將走向低碳經濟的綠色發展道路。
這段文字主要在說明哥本哈根國際氣候會議的( )。
A.理論基礎
B.時代背景
C.重要意義
D.前景展望
17.作為一種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種直接作用的力,其顯現及發揮必然要通過一定的載體或媒介。要么是附著于人們的思想觀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上。只有通過精神的或者物質的載體,文化力才有了真實的存在。也就是說,文化力并不是那種立竿見影式的顯在力量,不可能由人們隨心所欲地控制和主宰。這也正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文化力認識一直較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意在( )。
A.說明文化力是一種軟實力
B.表明文化力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
C.闡述文化力本質上具有依附性質
D.解釋人們對文化力認識不清的原因
18.公平正義不僅是一個主觀認知的問題,也是一個客觀的可選擇性的問題;不僅是一個靜態的問題,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認知問題上,我們需要通過媒體、輿論構建一個基本的社會認同。從客觀的角度看,社會體制應該在某個時間和空間中盡可能滿足絕大多數人的要求”即使當人們在這個時空結構中暫時得不到滿足,難以達成公平正義時,理想的社會體制也應該可以給他創造條件,讓他看到希望,能在后續的某個時空結構中享受公共產品的陽光。
這段文字意在闡述( )。
A.公平正義的本質屬性
B.公平正義的實現途徑
C.公平正義是可以被建構的
D.公平正義實現的重要條件
19.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其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這段文字表達了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理念中的( )。
A.系統觀
B.價值觀
C.生產觀
D.環保觀
20.研究表明: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煉改為到附近公園慢跑,可以減少將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機甩干衣服,而是讓其自然晾干,這可以減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時間和下班后關閉電腦及顯示器,可以將這些電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三分之一;改用節水型沐浴噴頭,不僅可以節水,還可以使熱水沐浴所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一半。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最可能想表達的意思是( )。
A.自然的生活方式能夠節能
B.節能意識十分重要
C.普通民眾可以對節能作出貢獻
D.節能必須從~點一滴做起
21.“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已經成為一些人不思進取的借口。不要再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僥幸,留得青山在,也怕沒柴燒。青山不是資本,可能只是一線希望。吝惜“青山”會頹廢你的心靈,吝惜“青山”會埋沒你的斗志。這段話是要告訴我們( )。
A.人生苦短,如白駒過隙
B.把握今天勝于等待明天
C.留得青山在,也許沒柴燒
D.要苦心志,礪筋骨
22.河北省河流眾多,長度在18公里以上l000公里以下者就達300多條。境內河流大都發源或流經燕山、冀北山地和太行山山區,其下游有的合流人海,有的單獨入海,還有因地形流人湖泊不外流者。主要河流從南到北依次有漳衛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薊運河、灤河等,分屬海河、灤河、內陸河、遼河4個水系。其中海河水系最大,灤河水系次之。這段材料重點介紹了( )。
A.河流的數量
B.河流的流向
C.河流的發源
D.河流的水系
23.宋真宗趙恒御筆做“勸學篇”,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流布天下幾近千年。黃金榜求龍頭望,成了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自古華山一條道”。當“黃金屋”成為讀書的唯一價值取向時,很容易將一個民族的思維納入功利和實用的框架,看似加速了現代化的進程,實則開了歷史的倒車。借書籍端正人生要義,“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才是書的王道。這段文字要表達的意思是( )。
A.人們對于讀書的理解,不能讓功利的目的占了上風
B.“書中自有黃金屋”是許多人讀書的目的和追求
C.讀書就是讀書,何必附加上那么多的東西
D.讀書可以啟智明理修身養性,也可以蒙蔽心智唯利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