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師和學生
B.教師和教科書
C.學生和教科書
D.教學內容和手段
1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反映了()對人的發展的影響。
A.環境
B.遺傳
C.教育
D.社會活動
16.使學生形成新的人生觀、自然觀,認識與自然關系的美與惡,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體現了學校教育的()。
A.政治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態功能
17.我國對學生的義務做出明確規定的法律是()。
A.《憲法》
B.《教育法》
C.《義務教育法》
D.《未成年人保護法》
18.依據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規律而提出的教學原則是()。
A.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
B.啟發性原則
C.因材施教原則
D.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統一原則
19.“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這是充分運用了下列德育方法中的()。
A.陶冶教育
B.榜樣示范
C.實際鍛煉
D.品德評價
20.班級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
B.維持班級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風
D.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11個小題,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不得分。
1.在情緒三因素理論中起決定作用的是_________。
2.教師的勞動價值具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3.馬卡連柯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尊重一個人”。這句話說明的德育原則是_________。
4.小學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_________。
5._________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社會的要求,因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制于社會環境。
6.狹義的社會教育是在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實施的教育。
7.教育與_________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途徑和方法。
8.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是_________,二是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9.定勢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_________和_________兩種。
10.對教學效果有顯著影響的教師的兩個重要人格特征是:教師的_________以及教師富于激勵和想象的傾向性。
11.歷史上曾出現過兩種相互對立的教學方法思想,即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判斷題(本大題共10個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判斷下列各題的正誤,并在題后括號內打“√”或“×”。
1.一個班級里幾十個學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級組織,就標志著班集體的形成。()
2.只要運用正面說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學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對紀律處分等強制性的方法。()
3.講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學。()
4.社會生產方式是確立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因此,教育目的就應該僅僅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確定。()
5.中小學的教育任務是升入高一級的學校。()
6.教育必須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
7.形成技能、技巧是鞏固知識的中心環節。()
8.教育觀察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與學生相處的復雜而多樣的關系中,對學生的活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對學生的偶發事件,能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
9.測驗的效度是指測驗的可靠性,即多次測驗分數的穩定和一致程度。()
10.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教學方法的選擇。()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個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什么是啟發性教學原則?談談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貫徹啟發性原則?
2.簡述新課改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怎樣的變換?
3.簡述班主任的作用。
4.技能的特征都有哪些?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1.結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析教師為什么應全面關心學生?
2.在新課改中,強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強調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于是,有些學校就出現教師站在教室后面,完全由學生來組織、決定教學的現象。請根據所學習的教學規律分析該種現象。
六、案例分析(15分)
王女士反映,轉學還不到一學期的10歲兒子小雷(化名)跟過去比好像換了個人。以往由于喜歡做小動作,小雷沒少挨老師的罵,結果看到老師就害怕,不得不轉學。到新學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課時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動作,被老師發現了。新老師什么也沒說,只是微笑著輕輕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繼續上課了。以后,每次新老師走過小雷身邊,如果小雷沒做小動作,老師就會對他微笑并點頭表示贊許。很快,小雷改掉了壞習慣,還愛上了學習,自信心大增。
問題:試分析上述案例,教師該如何對待有問題的學生?(可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特點來分析。)
模擬試卷(二)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選題
1.【答案】A。解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語出《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后世影響非常深遠。
2.【答案】D。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就是“教育不應該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3.【答案】C。解析: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和小先生制等教育思想深入人心,指導著人們的教育實踐,為人們所熟知。
4.【答案】B。解析: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教育經濟功能的發揮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需要堅實的基礎,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剛好能夠提供良好的基礎和物質條件。
5.【答案】D。解析: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指個體在不同的年齡段表現出不同的身心發展的特征及主要矛盾。
6.【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體對于其所希望達成的結果的設定,具體說來就是教育所要培養人才的總的質量標準和規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這樣一個根本問題,所以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動的依據和評判標準、出發點和歸宿。
7.【答案】B。解析:考查演示法的概念。
8.【答案】D。解析:榜樣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為:桃樹李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體現了榜樣法。
9.【答案】D。解析:新課改是為了適應社會進步和教育的未來發展而實施的新課程改革,是課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變革。
10.【答案】C。解析: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長善救失”、“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都是出自該書。
11.【答案】A。解析:這句話是華生的名言,反映了在個體身心發展中外鑠論的觀點。
12.【答案】C。解析:教育的民主化提倡教育機會均等和師生關系平等,是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和專制化的否定。
13.【答案】C。解析:學校教育是教育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14.【答案】A。解析:教師和學生,也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
15.【答案】A。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