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答案】×。解析:因為該觀點只強調了學生是教育的對象,而忽視了學生是自我教育與發展的主體,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
5.【答案】×。解析:將“班主任了解學生”改為“形成了正確的集體輿論”。
6.【答案】×。解析:我國小學德育的內涵不僅指道德教育,還包括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
7.【答案】×。解析: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或稱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
8.【答案】√。解析:考查群體極化的定義。
9.【答案】×。解析:天才指擁有一定的天賦,包括:卓絕的創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資質的人。具有非凡的記憶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但不能因此說具有非凡的記憶力可以稱為天才。
10.【答案】×。解析:品行不良問題主要出現在青少年時期。
四、簡答題
1.【答案要點】
影響人發展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教育以及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它們各自的作用是:
(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環境是人的發展的外部條件,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
(3)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身心發展的動力。
2.【答案要點】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3)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
(4)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3.【答案要點】
我國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1)導向性原則;
(2)疏導原則;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4.【答案要點】
動機是直接推動有機體活動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部過程,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和內部動力。動機由內驅力和誘因兩個基本因素構成。內驅力是指在有機體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推動力,是一種內部刺激。誘因是指滿足有機體需要的物體、情境或活動,是有機體趨向或回避的目標。
動機有三種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動機是人們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因,是推動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力。
二是指向功能。在動機的支配下,有機體的行為將指向一定的目標或對象。
三是強化功能。當動機把某種活動引起之后,動機并不能也不會立即停止,而是繼續發揮其作用,即維持或調整已引起的活動,并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
同意上述觀點。這是主體教育思想的體現,主要是圍繞如何看待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發展目標而闡發的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自身生活、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現代教育應該把發揮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作為一項核心的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教育過程中師生雙主體的協同活動,需要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平等的相互關系。這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種教師啟發引導、學生主體參與的教育活動模式。實際教學中要做到:
(1)要幫助學生打破對權威的崇拜;
(2)教師的指導要到位而不要越位;
(3)要使學生對教育活動有實質性的參與;
(4)要給學生留下自主選擇和發展的空間;
2.【答案要點】
(1)德育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會道德建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響社會的道德狀況。
(2)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的需要。對青少年來說,道德需要與理智需要、審美需要一樣,是他們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滿足以及滿足的方式和類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成年后的道德素質和道德素養,決定了他們的社會性發展程序和社會性接納程序,決定了他們發展空間的大小和發展方向的正確與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夠使他們擁有一個充實的、有意義的、有尊嚴的和幸福的人生。沒有受過良好道德教育的人,往往會走向歧路、邪路,貽誤終身,害人害己。
(3)德育工作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表現在:①它們共同服務于教育目的,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豐富個性的形成。②德育工作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動力和價值方向。③德育與其他各育之間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點】
(1)王老師的課沒人聽講,說明他的課缺乏一種自由和開放的氛圍,沒有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環境。對此,王老師應該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內容,給學生營造一個較為寬松的學習的心理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發揮。
(2)李老師認識到了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性,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進行:
第一,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第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第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3)首先,張老師錯誤的認為考試是檢驗學生學業成績的唯一途徑,片面地放大了考試的功能。教師應該認識到考試的目的在于檢查教學的完成情況,借以指導和調節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其次,張老師沒有正確把握創造力培養與學生學業成績的關系。創造力的產生是知識、技能、策略、動機等多方面綜合發展的結果,教師應該意識到知識在創造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到知識學習的深度和靈活性,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