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答案】C。解析:功能固著是指當一個人熟悉了某種物體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時,就很難看出該物體所具有的其他潛在的功能。常常用電吹風來吹頭發,卻沒想過用它烘干潮濕的衣服。這種情況正是功能固著的表現。
10.【答案】D。解析:考查的是復式教學的定義。復式教學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成一班,由一位教師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
11.【答案】C。解析:文學藝術活動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他們對美的鑒賞、創造能力為主要目的,攝影是一種對美的發現與鑒賞,屬于文學藝術活動。
12.【答案】B。解析:茍子將學習過程分為“聞、見、知、行”四個步驟。
13.【答案】A。解析: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產生的影響。逆向遷移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產生的影響。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阻礙作用。垂直遷移指先行學習內容與后續學習內容是不同水平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
14.【答案】B。解析:“少年期”被稱為危機期。
15.【答案】D。解析:對于倔強學生的錯誤行為要正確引導,不可體罰、打罵。
16.【答案】B。解析:人本主義心理學以馬斯洛、羅杰斯為代表;華生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杜威是現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17.【答案】C。解析:在教育學史上,一般把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學著作,此后,人們開始了教育學的獨立探索時期。
18.【答案】D。解析: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學校教育制度。
19.【答案】C。解析:考查事例導入的含義。
20.【答案】C。解析:題干是對常規思維概念的考查。
二、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有效的說服;(2)樹立良好的榜樣;(3)利用群體約定;(4)價值辨析;(5)給予適當的獎勵與懲罰。
2.【答案要點】
(1)課外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提高;
(2)課外活動有利于推動學生良好個性的充分發展;
(3)課外活動有利于充實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
(4)課外活動有利于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加速個體社會化進程。
3.【答案要點】
(1)教育作用:教育促進人的發展并能治國。
(2)教育的對象:有教無類。
(3)教育的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君子,并希望“學而優則仕”。
(4)教學內容:六書《詩》、《書》、《禮》、《樂》、《易》、《春秋》。
(5)教學方法:提倡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啟發誘導、循序漸進等。
4.【答案要點】
(1)遺傳素質提供了人身心發展的可能性;
(2)遺傳素質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約著人的身心發展過程和階段;
(3)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在構成身心發展的個別特點上具有一定的影響;
(4)遺傳素質本身可以隨環境和人類實踐活動的改變而改變。
5.【答案要點】
(1)個別教育工作包括各種類型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對優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處理好各方面發展的關系。
(3)轉變后進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分析落后方面及其原因,根據其特點進行耐心引導。多方配合因勢利導。
(4)其他類型的學生教育主要有針對性地調動積極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進全面發展。
(5)要貫徹德育原則。
三、材料分析題
1.【答案要點】傳統的作文教學,大多是命題或是半命題的作文,其內容老化、枯燥、脫離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課本,從句式到文章結構,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傳統課堂上,寫作被限制在課堂里。100%屬于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上的寫作過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思維階段,包括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二是書面表達階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學中,又由于一些教師思維定勢,致使學生作文千人一面,毫無新意可言。長時間的傳統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以致“談寫色變”。
案例講述的作文教學體現了課改后的新作文教學觀。從寫作教學的內容和方式看,新課標倡導“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倡導學生“自主寫作”,“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從寫作教學的過程看,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為學生“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在寫作前體驗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案例中的教師抓住了寫作教學的規律,選用了“學燒菜”為寫作內容,素材直接來自生活。教學時。教師先以“老師要到菜燒得最好的同學家過端午節”為由。不覺中給學生布置了學燒菜的任務。這是引導在寫作前先對生活實踐進行體檢,在體驗中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的能力。到了寫作課上。教師先通過充滿智慧的談話引導學生說說做菜的過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師比較讓學生書面寫作。因為每個學生都想請老師做客,所以整堂課上,雖然教師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學生們卻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完成了寫作。從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一直處于主動學習狀態,個個都充滿了表達的欲望。可以說這則作文教學真正做到了“讓學生易于表達。樂于表達”。“說真話、實話、心里話”。
這個案例。讓我們這些語文教師明白了:寫作來源于生活;寫作描寫生活;學生只有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礎上才能表現生活,只有像生活一樣的環境中才“易于表達,樂于表達”。總之。文無定法。
2.【答案要點】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了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特征。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的“一言堂”的專制,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當前,很多教師都已經有意識地把它引入課堂,但很多時候的小組合作只是作了個形式而已。
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前,你可以先回答下列問題:(1)為什么這節課(或者這個環節)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2)如果要用,什么時候進行?問題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時間?可能會出現哪些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拔、引導?(3)如何把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具體的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勢互補?(4)學習中,哪些內容適合進行班級集體教學、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個人自學?
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的教學形式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廣大的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和實踐中要有一個科學的態度,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而將傳統的教學形式說得一無是處。不講原則的過多的合作學習也可能限制學生思考的空間,對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參考設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2.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感受數學的價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著數學知識。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3.通過教學活動。初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具、學具設備
圖片若干
教學設計
(一)舊知回顧
師:請同學們看幾道題,你們發現了什么?
口○口○口_
13579—
246810一
(讓學生觀察。說出每道題中的規律)
導語:今天我們繼續來“找規律”。(板書課題)
(二)設置情境。感知循環排列
1.動物園里舉行運動會,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你瞧。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出來了。老師分步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第一步。逐一貼出圖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步。逐一貼出圖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步,逐一貼出圖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步,怎樣貼呢?學生試貼:青蛙、小熊、兔子、猴子
師:為什么這樣貼呢?說出你的理由。
2.觀察整幅方陣圖。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1:小動物們輪流做排頭。
生2:圖案的對角線處的圖案一樣。
3.請四個學生上臺前做類似方陣圖中動物的排列,四位同學不停的停換位置。(體會其中循環排列的含義)
師:深入觀察,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生:同學們像在不停地轉圈,重復輪流做排頭。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規律,我們還可以說這種排列方式是循環排列的規律。
4.小東家搞裝修。房子是怎樣布置的呢?我們一起參觀參觀。有什么規律呢?(出示第115頁兩幅圖)學生討論講解:墻面與地面都是循環排列的規律。
(三)自由設計,加深感知
1.同學們都很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現在來到小東的房間,小東拿出一些貼畫。你能設計出有規律的圖案嗎?試一試。(學生獨立設計,展示交流)。
2.根據下面的排列,你能接著畫嗎?
◇◆口一◆◇一口口■◇◆——
3.討論:有何規律。與上面的相同嗎?
☆★○●●☆★○○●☆★——
得出:其中的循環排列與上面的方向正好相反。
4.試著畫一畫。你有什么發現。
口■△口▲△——口■
△▲▲口一口——△▲
得出:圖形的排列呈順時針循環排列。
5.練習二十三的第2題(針面規律)
(四)課后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