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師資格考試《小學教育心理學》押題密卷及答案(5)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并將其號碼填寫在括號內,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在學校教育中,起關鍵作用的是( )。
A.教學媒體
B.教師
C.學生
D.教學環境
2.只能進行自我中心思維的兒童,其認知發展處于( )。
A.前運算階級
B.感知運動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3.桑代克的學習理論被稱為( )。
A.嘗試—錯誤說
B.認知—發現理論
C.聯結—認知理論
D.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4.唯一得到心理學家公認的動機劃分方法是( )。
A.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
B.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系
C.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
D.學習動機的理論
5.一種學習中所習得的一般原理、原則和態度對另一種具體內容學習的影響,這種遷移是( )。
A.正遷移
B.橫向遷移
C.特殊成分遷移
D.非特殊成分遷移
6.一般而言,過度學習的程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效果較好,這個程度經研究為( )。
A.100%
B.80%
C.150%
D.200%
7.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哪個階段,動覺控制起主導作用?(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練
8.學校情境中的問題解決主要是通過( )實現的。
A.定勢
B.講解
C.啟發
D.遷移
9.從實施教學評價的時機而言,有形成性評價和( )之分。
A.總結性評價
B.診斷性評價
C.準備性評價
D.標準參照評價
10.( )是將考試具體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測驗能夠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保持一致A.標準化成就測驗
B.細目表
C.自測試題
D.案卷分析
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至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代碼填入括號內。錯選、多選、漏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分,共20分)
1.依據性格的特征差異,可以把人的性格分為( )。
A.外傾型
B.理智型
C.情緒型
D.意志型
2.根據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的關系來劃分動機可分為( )。
A.近景的直接性動機
B.高尚的動機
C.低級的動機
D.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3.歸因理論的理論價值與實際作用主要表現為哪幾個方面?( )
A.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動發生的因果關系
B.有助于根據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推斷個體的心理特征
C.有助于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行為
D.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有關操作技能的特點,正確的是( )。
A.物質性
B.內潛性
C.展開性
D.外顯性
E.簡縮性
5.打籃球屬于( )。
A.細微型操作技能
B.粗放型操作技能
C.徒手型操作技能
D.開放型操作技能
E.閉合型操作技能
6.學生對學與教過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
A.年齡差異
B.智力差異
C.群體差異
D.個體差異
E.性格差異
7.人際排斥的特征表現為( )。
A.行動對抗
B.認知失調
C.拉幫結伙
D.情感沖突
E.認知協調
8.小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具有哪些特點?( )
A.具有依附性
B.缺乏原則性
C.發展的趨勢是穩定的、和諧的
D.自我為中心
9.正強化的方法包括( )。
A.獎學金
B.對成績的認可
C.表揚
D.改善學習
E.給予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10.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哪些特點?( )
A.盲目性
B.被動性
C.不穩定
D.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三、填空題(每題2分。共20分)
1.學習困難的學生指感官和__________正常而學習結果遠未達到教學目標的學生。
2.人格差異有多種表現,其中最核心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差異。
3.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識的實質是__________,是__________。
5.概念反映的是__________,命題反映的是__________。
6.目前學校教學傳授的主要是__________。
7.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
8.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的理論,在兒童道德處于判斷后習俗水平的對應發展階段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皮亞杰認為兒童5歲以前是“無律期”,他們通常以“__________”方式來考慮問題。
10.__________是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
四、名詞解釋(本大題共16分)
1.學習策略
2.生成性學習
3.群體規范
4.人際關系
五、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簡述常用的組織策略。
2.簡述如何運用復述策略。
3.簡析專家教師與新教師在提問策略與反饋策略上存在的不同。
4.簡述教師威信的形成與建立途徑。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14分)
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談談促進學習策略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單項選擇題
1.B
【解析】學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地組織教學,教師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2.A
【解析】自我中心是前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的典型特點。
3.A
【解析】桑代克的學習理論被稱為嘗試—錯誤說。
4.C
【解析】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是所有的動機劃分方法中,唯一得到心理學家公認的,而且對教育實踐具有相當重要的應用價值。
5.D
【解析】一般遷移也稱普遍遷移、非特殊遷移,是將一種學習中習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態度等遷移到其他學習中去。
6.C
【解析】研究表明,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150%時,記憶效果最好。
7.D
【解析】操作熟練階段,動覺控制增強,不需要視覺的專門控制和有意識的活動。
8.D
【解析】學校情境中的問題解決主要是通過遷移實現的。
9.A
【解析】略。
10.B
【解析】細目表是將考試具體化的最重要的工具,使得測驗能夠與教學的目標和內容保持一致。
二、多項選擇題
1.BCD
【解析】根據性格的特征差異,將性格分為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
2.AD
【解析】根據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動機可劃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3.ABC
【解析】略。
4.ACD
【解析】操作技能具有物質性、外顯性、展開性。
5.BD
【解析】略。
6.CD
【解析】學生對學與教過程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群體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和社會文化差異;二是個體差異,包括學習方式、智力水平、興趣等差異。
7.ABD
【解析】略。
8.ABC
【解析】見教材相關內容。
9.ABCDE
【解析】略。
10.ABCD
【解析】略。
三、填空題
1.智力2.氣質性格3.遺傳和胚胎環境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 學校教育因素4.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特征與聯系的反映 客觀事物的主觀表征
5.活動的本質屬性及其各屬性之間的本質聯系 不同對象之間的本質聯系和內在規律6.陳述性知識7.道德觀念 道德信念8.社會契約取向 普遍倫理取向9.自我中心
10.認知失調
四、名詞解釋
1.學習策略: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
2.生成性學習:就是要訓練學生對他們所閱讀的東西產生一個類比或表象,如圖形、圖像、表格或圖解等,以加強其深層理解。
3.群體規范:是約束群體內成員的行為準則,包括成文的正式規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規范。4.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關系或心理距離。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
組織策略是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當然,組織策略和精細加工策略是密不可分的,如做筆記和寫提要實際上是兩者的結合。常用的組織策略包括:列提綱;利用圖形,主要包括系統結構圖、流程圖、模式或模型圖、網絡關系圖;利用表格,主要包括一覽表、雙向表等。
2.【答案要點】
(1)利用隨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2)多種感官參與。
(3)復習形式多樣化。
(4)畫線。
3.【答案要點】
首先,專家教師比新教師提出的問題更多,從而學生獲得反饋的機會就多,學習更加精確的機會也越多。
其次,在學生正確回答后,專家教師比新教師更多地提另外一個問題,這樣可促使學習進一步思考。
再次,對于學生錯誤的回答,專家教師較之新教師更易針對同一學生提出另一個問題,或者是給出指導性反饋(即教師確定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哪一步導致的錯誤,而不是僅僅說出答案是錯的)。
最后,專家教師比新教師在學生自發的討論中更可能提供反饋。
4.【答案要點】
教師威信的建立途徑主要有:
(1)培養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2)培養良好的認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儀表、風度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4)給學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學生的朋友與知己。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
(1)創擬、確定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教學的首要環節是通過分析具體的學習任務,從而確定完成該任務所必需的學習策略及其執行方式。教師平時應該關注、反省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解題思路、構思過程等,并對這些活動加以整理、概括,然后以外顯的、程序性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合理地選擇和利用現成的學習策略,同時又能有針對性地提煉自己的思路,并教給學生。那么就能在教學中真正做到改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提高學習效率。
(2)科學教授學習策略
首先,應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習者的特點以及學習階段等各種因素的不同,選擇出恰當的學習策略進行教授,但是適用于各種情境的通用的學習策略極少。
其次,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套外顯的、可操作的訓練程序。
最后,要給學生提供多種練習機會,只有進行充分的練習,才有可能使策略的使用達到熟練化和自動化。
(3)提供元認知指導
比較常用的元認知訓練方法是教學生學會自我提問,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分析、評價,促進其反思。在進行元認知訓練和指導時還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動機。設置情境鼓勵學生使用策略,對學生應用策略給予積極的反饋、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培養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效能感等,這些都有可能促進學習策略的教學成效。
(4)豐富與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原有知識的數量與質量。既要保證學生擁有必要而豐富的知識經驗,又要保證知識結構的合理性。要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就要重視教材結構的合理性,應把基本的概念、原理作為主干結構,同時溝通知識之間的各種上下、左右、縱橫交叉的聯系,以充分發揮其增值與遷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