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______的科學:
17.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
18.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來,不外遺傳、______、教育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四個方面。
19.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理的發展;二是心理的發展,包括認知和______兩方面的發展。
20.人的身心發展是在______過程中實現的。
21.教育目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社會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鮮明的______。
2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強調使學生全面發展,必須把德育、智育、______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
23.教師的專業素養是當代教育質量的集中體現,它主要表現在教師的學科專業素養及______兩個方面。
24.嚴格要求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______關系。
25.教科書的編寫應遵循的原則之一是強調內容的______。
26.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是社會、知識和______。
2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要求,體現了教學的——原則。
28.我國,目前中學教學原則主要有: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鞏固性原則、______、因材施教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等。
29.備課內容包括:鉆研教材、______和制訂教學進度計劃。
30.考試命題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信度、______、區分度和難度。
31.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德育方法是______。
32.處分分為警告、______、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
33.______既是班級活動的出發點,又是班級活動的最終歸宿。班級管理的實質就是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盡可能的開發。
34.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總結了前人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并在其代表作______中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論證。
35.學校管理的特點有中介性、學校的管理對象是人、相對獨立性、______。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有6道小題,每題5分,共30分)。
36.簡述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37.教育目的的作用有哪些?
38.課程實施中的基本問題有哪些?
39.教師課外輔導應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40.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的關系有哪些?
41.班級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四、論述題(本大題有2道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42.林老師今年接了一個新班,他應該如何帶領同學們組建這個班的班集體?
43.課堂上有位學生指出教師對某個問題的解釋有錯誤,教師當時就惱怒起來:“某某同學,算你厲害,老師不如你,以后老師的課就由你來上好了”。全班同學隨老師一起嘲笑這位學生,該生從此在課堂中不能發現問題,不能主動回答問題了。
試評述該教師的行為。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精析】C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萌芽于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
2.【精析】B1960年12月,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第73屆年會上所做的“人力資本投資”的講演,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
3.【精析】B“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
4.【精析】C因材施教指對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反映了人的個體差異性。
5.【精析】B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
6.【精析】D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要求是必須具有學科專業素養。
7.【精析】D本題考查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8.【精析】D所渭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中央級教育機關。國家級課程是一級課程。
9.【精析】A領會知識是教學的中心環節。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10.【精析】C教學模式是以某種教學理論為指導,以一定的教學實踐為基礎形成的,教學活動各個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學實踐形式。
11.【精析】A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12.【精析】D布魯納提出結構課程理論和發現學習模式。
13.【精析】A道德情感,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態度,是進行道德判斷時引發的一種內心體驗。
14.【精析】D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
15.【精析】C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領導影響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權威、地位、職權。這些構成了班主任的職權影響力;二是班主任的個性條件,構成了班主任的個性影響力。
二、填空題
16.教育規律
17.教育影響
18.環境
19.情意
20.社會實踐
21.階級性
22.體育
23.教育專業素養
24.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
25.基礎性
26.學生
27.啟發性
28.循序漸進原則
29.了解學生
30.效度
31.說服教育法
32.記過
33.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34.《大教學論》
35.基礎性
三、簡答題
36.學習教育學的意義大致有兩點:第一,通過教育學的學習,可以使我們了解教育的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點,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的知識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從而提高工作的自覺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第二,我國教育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教育,批判地繼承教育學遺產,吸取當代外國的有益的教育經驗,闡明教育的普遍規律和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特殊規律及其原則、內容、方法,用以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實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37.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是通過發揮以下作用實現的:
(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經確立就成為人們行動的方向。它不僅為受教育者指明了發展方向,預定了發展結果,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因此,教育目的無論是對教育者還是對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標導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人們在一起共同活動的基礎。因此.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們認識和接受。它不僅能指導整個實踐活動過程,而且能夠激勵人們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目標就是價值.假如目標有價值,并且人愿意獲得它(實現它),那么,它便能使學習者付出為達到該目標所需要的力量。”
(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評價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檢查教育教學工作的質量;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效果;檢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發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須以教育目的為根本標準和依據進行。
38.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至少要考慮七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第二,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第三,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學習活動的特點。第四,選擇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第五,分析教學單元和課程的類型及結構,做出可行的計劃。第六,組織教學活動。第七,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及時提供反饋性教學信息。
39.第一,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第二,輔導要目的明確,采用啟發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第三,教師要注意態度,師生平等相處,共同討論,使學生有問題可問;第四,加強思想教育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輔導效果。
40.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區別: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和發展受教育者品德的過程;而品德形成過程則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結構不斷建構完善的過程。
(2)聯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發展規律,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品德形成發展,而人的品德形成發展也離不開德育因素的影響。
41.班級管理對于班級活動的順利進行,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具體地說,班級管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習效率。班級組織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為了更有效地實施教學活動,有效的班級管理不但能幫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有助于維持班級秩序,形成良好班風。調動班級成員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和健康的班級風氣,不僅可以規范學生的行為,而且可以激發學生關心集體、對集體負責的意識。
(3)有助于鍛煉學生能力,學會自治自理。班級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不但要幫助學生成為學習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幫助學生進行社會角色的學習,獲得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而這對于促進學生的人格成長是極其重要的。
四、論述題
42.(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目標是集體發展的方向和動力,一個班集體只有共同的目標,才能使班級成員在認識上和行動上保持統一,才能推動班集體的發展。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班級發展的目標。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都會有一批團結在教師周圍的積極分子,他們是帶動全班同學實現集體發展目標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隊伍是培養班集體的一項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班集體的正常秩序是維持和控制學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條件,是教師開展工作的重要保證。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班集體是在全班同學參加各種教育活動中逐步成長起來的,而各種教育活動又可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為集體出力并顯示自己的才能。設計并開展班級教育活動是教師經常性工作之一。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班集體輿論是班集體生活與成員意愿的反映。正確的班集體輿論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對班集體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同化、激勵作用,是形成、鞏固班集體和教育集體成員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注意培養正確輿論,善于引導學生對班集體的一些現象與行為進行評議,要努力把輿論中心引至正確的方向。
43.該教師對待提出質疑的學生,一棒喝退,嚴重挫傷了該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這種做法也違反了“教師主導與學生自覺性相結合”的原則,教師的專斷行為破壞了師生間應有的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束縛了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性思維,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