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系統性
B.傳遞功能
C.信號作用
D.感染性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___是人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認知,相當于信息的輸入。
2.__________是指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征之一。
3.1879年,德國哲學家、生理學家、心理學家__________在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應用實驗的手段研究人的心理現象,才使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
4.幼兒方位知覺發展的順序是先__________,再__________,然后是__________。
5.記憶過程可以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基本環節。
6.言語是個人借助__________傳遞信息、進行交際的過程。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1.生理成熟
2.形象記憶
3.直觀行動思維
四、解釋心理現象(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有人曾經把黑猩猩與幼兒放在一起撫養訓練,但因為黑猩猩不具備人類的遺傳素質,最終不可能與人類的后代一樣形成人的心理。
2.在“抱娃娃”游戲中,一開始,參加者把自己當成娃娃的媽媽,耐心地喂飯,但當他轉身去拿“飯”時,發現其他小朋友正在沙坑里搭起一座“小花園”,他的注意便一下子轉到“小花園”而走到沙坑去玩了。
3.“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4.一個幼兒的行為表現明顯地屬于抑郁質,但神經類型的檢查結果是“強、平衡、靈活型”。
5.有的兒童繪畫能力突出,有的兒童動手操作能力較強,還有的兒童能歌善舞,對音樂、韻律特別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5分,共15分)
1.簡述意志的發展與幼兒心理活動的關系。
2.如何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11分)
論述學習幼兒心理學的意義。
七、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l5分)
幼兒園小班上計算課,作業內容是手口一致地點數“2”。老師講完后,帶小朋友一起練習。老師問一個小朋友:“你數一數,你長了幾只眼睛?”小朋友回答:“長了3只。”年輕老師一時生氣,就說“長了四只呢。”那小朋友也跟著說:“長了四只呢。”老師說:“長了5只。”那小朋友又說:“長了5只。”老師氣得直跺腳,大聲說:“長了8只。”小朋友也跟著猛一跺腳說:“長了8只。”老師忍不住笑了起來,那小朋友還以為對了,也咧開嘴天真地笑了。
分析案例中現象回答如下問題:
(1)案例中小朋友表現出什么樣的心理特點?
(2)教師做法對嗎?請做簡要分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心理過程可分為認知過程、情緒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其中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能力、氣質和性格是個性的三個方面。
2.A【解析】正常嬰兒主要依靠視覺定位。
3.A【解析】“視覺懸崖”可以測查嬰兒的距離知覺,距離知覺又稱為深度知覺。
4.C【解析】幼兒對不同幾何圖形辨別的難度由難到易是五邊形一八邊形一三角形一正方形。
5.C【解析】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能動的反映。
6.A【解析】兒童語言最初是對話式的,只有在和成人的交流中才能進行。
7.D【解析】每個人由于個體遺傳特性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心理活動也就表現出差異。心理的個別差異是相對穩定的,而且是經常出現的。個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三方面。個性形成的基礎不是人體的內在需要,動機的基礎才是人體的內在需要。因此,答案為D。
8.D【解析】懲罰并非一定是抵制攻擊性行為的有效手段,只有適當的時候才是。
9.D【解析】掌握代詞“我”是自我意識萌芽的最重要的標志。
10.D【解析】感染性是信息交流工具中情緒的特點。
二、填空題
1.感知覺
2.注意
3.馮特
4.上下 前后 左右
5.識記 保持 提取
6.語言
三、名詞解釋
1.生理成熟:是指兒童身體生長發育的程度或水平。
2.形象記憶: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稱“表象記憶”。直觀形象性是其顯著特點。
3.直觀行動思維:是指以直觀的、行動的方式進行的思維。
四、解釋心理現象
1.【答案要點】心理是在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發展的。雖然黑猩猩和幼兒的環境相同,但遺傳素質不同,與環境作用的方式不同,所以黑猩猩不能形成與人類幼兒相同的心理。
2.【答案要點】兒童的注意具有不穩定的特點,新鮮的、生動的刺激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另外,兒童的想象也具有不穩定的特點。
3.【答案要點】感覺具有適應性,即刺激物持續作用于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題干中提到的情況屬于嗅覺適應。
4.【答案要點】題干中提到的是氣質“掩蔽現象”,就是指一個人氣質類型沒有改變,但是形成了一種新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一種不同于原來類型的氣質外貌。
5.【答案要點】題干中提到的現象體現的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差異性。
五、簡答題
1.【答案要點】意志與幼兒心理活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意志與認識過程有意性有密切的關系。①意志是在認識過程的基礎上形成的。②認識過程有意性也是意志過程的成分。
(2)意志和情緒有密切的聯系。①在意志行動中,無論是遇到了外部障礙還是克服內部障礙,以及目的能否實現,都會引起人積極爭取或積極拒絕的態度,即產生情緒。②情緒是人的活動的一種內
部動力,它既能鼓舞人的意志行動,又能阻撓人的意志行動。學前兒童高級情感的發展,特別是理智感的發展,正是意志對情感調節作用的表現。
(3)意志和動機體系有密切的關系。意志是成體系的活動,意志活動與動機的體系相聯系,各種動機的斗爭以及最終形成的動機主從關系決定著意志行動的目的和方向。
2.【答案要點】幼兒時期是想象發展非常活躍的時期,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可以促進其心理發展。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豐富幼兒的表象,發展幼兒的語言表現力。(2)在文學藝術等多種活動中,創造幼兒想象發展的條件。(3)在游戲中,鼓勵和引導幼兒大膽想象。(4)在活動中進行適當的訓練,提高幼兒的想象力。
3.【答案要點】一般認為,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和內化三個階段。
(1)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依從階段的行為具有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性,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
(2)認同。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近,認同階段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
(3)內化。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具有堅定性。
六、論述題
【答案要點】學習幼兒心理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具體分析如下:
(1)學習幼兒心理學的理論意義:
①幼兒心理學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學依據。幼兒階段是認識處于逐步形成的階段,分析幼兒心理特點有助于了解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加深我們對“意識是在外界環境重要作用下,在人的大腦中產生的認識”這一點的理解。②幼兒心理學有助于我們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動。通過對幼兒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我們自我反思,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認知水平,學習調整自己的心態,幫助自己處理面對的現實問題。③幼兒心理學有助于豐富和充實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幼兒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分支,它的研究成果為人們了解和認識個體心理特征提供了參考價值。這些研究結果也為普通心理學提供了資料。
(2)學習幼兒心理學的現實意義:
①學習幼兒心理學有助于了解幼兒心理的特點,走進童心世界。科學有效地指導幼兒活動,其前提是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幼兒的心理特點有趣而且獨特,只有在一些現象中發現情況和問題,才能真正了解幼兒。②學習幼兒心理學,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幼兒的內心世界與成人存在差異,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之間也存在差異。人們不能用成人的要求去看待幼兒,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大人,而應尊重兒童,正確對待兒童。③掌握幼兒心理特點和規律,有助于做好幼兒教育工作。幼兒教育工作是建立在掌握幼兒心理特點基礎上的,針對這些特點,才能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④學習幼兒心理學,有助于為幼兒發展提供更加適合的環境。幼兒心理處于發展過程中,處于與環境不斷的互動過程中,因此,理解和正確認識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環境,可以幫助我們為幼兒創造合適的環境。
由此可見,學習幼兒心理學的知識,了解和掌握幼兒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對于每一個從事幼兒教育事業的人來說都是很有必要的。
七、案例分析題
【答案要點】(1)案例中小朋友表現出好模仿的性格特點。好模仿是幼兒突出的性格特點。幼兒最喜歡模仿別人的動作和行為。
(2)本案例中教師的做法欠妥,理由如下:首先,模仿是幼兒突出的性格特點。幼兒好模仿的特點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和其能力發展有密切關系。②幼兒的模仿和他們的受暗示性有關。幼兒往往沒有主見,常常隨外界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意見,受暗示性強。③幼兒的好模仿也和其自信心不足有關。其次,利用模仿作為一種教育手段,獲得良好的成效。有經驗的教師特別注意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幼兒在模仿中學習。
本案例充分說明了幼兒的受暗示性和模仿性。同時也說明,老師決不能在幼兒面前做出錯誤榜樣,不能說反話,否則將引起極其不良的后果。培養幼兒的認知分化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將會使幼兒形成善于學習正確榜樣而不去模仿不良行為的性格特點和習慣。否則,其性格將會向受暗示性強和缺乏自信心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