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美育的任務。
2. 新頒布的課程標準有哪些特點?
3. 班級群體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4. 請簡述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主要區別。
5. 簡述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1. 談談你對教育機會均等的理解。
2. 結合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分析促進學習策略教學的有效措施。
六、寫作(45分)
創新是新世紀的時代要求和素質教育的呼喚,是繼承傳統教育、教學理論、方法的發展和把“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融為一體教書育人、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偉大工程。
結合本學科的專業特點,以創新教育為中心,寫一篇800左右的文章,題目自擬。
【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答案】B。解析:班級是學校開展各類活動的基本單位。
2.【答案】A。解析:師生關系在教學上是授受關系,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進關系。
3.【答案】B。解析:學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來最有效的組織教學。
4.【答案】B。解析:教育是科學技術傳遞的主要途徑。
5.【答案】B。解析:198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6.【答案】C。解析:教育工作是圍繞教育目而展開的,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育工作的歸宿。
7.【答案】C。解析: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并且引導他們運用新獲得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8.【答案】D。解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是指學習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復習鞏固,再學習新知識之前,應該對舊的知識進行溫習,從而達到牢固地掌握,使新舊知識之間達到融會貫通。
9.【答案】B。解析: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能力,“授人以漁”就是要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10.【答案】C。解析: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課程的三維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1.【答案】C。解析:杜威是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斯普蘭格是德國教育學家和哲學家,他提出了性格類型說。拉伊是德國實驗教育學的代表人物。贊科夫是實驗教學論體系的創始人。
12.【答案】C。解析: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結合越來越緊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來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民主化運動的發展,資本主義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號。
13.【答案】B。解析:格塞爾雙生子爬樓梯的實驗說明了成熟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強調教育要遵循個體的發展順序。
14.【答案】B。解析:荀子將學習過程分為“聞、見、知、行”四個步驟。
15.【答案】A。解析: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產生的影響。逆向遷移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產生的影響。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阻礙作用。垂直遷移指先行學習內容與后續學習內容是不同水平的學習活動之間產生的影響。
16.【答案】D。解析:概括是人腦把事物間共同的、本質的特征抽象出來的過程。
17.【答案】C。解析:現實型人格特征的人不重視社交,而重視物質的、實際的利益,他們遵守規則,喜歡安定,感情不豐富,缺乏洞察力。在職業選擇上,他們希望從事有明確要求,能按一定程序進行的操作,如機械,電工技術等。
18.【答案】B。解析:“少年期”被稱為危機期。
19.【答案】D。解析:對于學生的錯誤行為要正確引導,不可體罰、打罵。
20.【答案】C。解析:課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二、填空題
1.導向功能 2.培根
3.因材施教 4.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5.創新能力 6.基礎型;拓展型
7.認知;元認知 8.語言;個體
9.倒U型 10.知識獲得
三、名詞解釋
1.班級的目標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條件下,對培養什么樣的班集體的預定,即班集體發展的具體規格。制定班級管理目標是成功管理班級的開端,也是班級目標管理成敗的關鍵。目標越明確、恰當,管理就越有方向和動力;反之,班級管理就帶有盲目性,工作會陷于紊亂。
2.陶冶教育法:是教師利用環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3.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4.概念同化:是指教師以定義的方式直接向學習者揭示概念的關鍵特征,學習者利用認知結構中原有的有關概念理解新概念。
5.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的獲得或態度的形成的影響。
四、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3)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4)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2.【答案要點】
(1)努力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
(2)突破學科中心;
(3)改善學習方式;
(4)體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有更強的操作性;
(5)為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3.【答案要點】
(1)對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在班級群體中由于和老師、同學的接觸和交往,學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體驗到了人際交往的原則,學會了人際交往的技巧。
(2)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影響。人的自我概念的獲得是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和將他人的看法內化兩種方式實現的,學生在班級中通過此途徑實現自我概念的發展。
(3)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班級氣氛和諧,具有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學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格,反之則不能。
4.【答案要點】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和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在于:在經典性條件反射中,行為的后果對行為的學習不起作用,因為刺激帶來了所希望的反應,刺激本身就是強化。而操作性條件反射盡管更接近于桑代克的理論,但也不同于桑代克對學習的解釋,桑代克認為獎勵能加強存在于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而斯金納則認為,反應加強的不是S—R聯結而是相同行為再發生的頻率。
5.【答案要點】
(1)能力與知識、技能是相互區別的概念。能力與知識經驗不同。能力也不同于技能。能力和技能都有概括性,但概括水平不同。
(2)知識、技能與能力又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首先,知識的掌握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而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就能推動和促進能力的發展。其次,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又是以一定能力為前提的。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
教育機會均等的含義是使來自不同社會地位和出身的人都能夠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是人的基本權利,是基本的社會關系。由于受社會條件所限,教育機會均等還無法達到實質平等,因而只能是一種形式平等。
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具體包括:
(1)入學機會均等,或入學不受歧視(注:教育歧視主要表現在:①剝奪某個體或某團體進入各級教育中的機會;②把某個體或某團體限于接受低標準的教育;③為了某些人及團體的利益,堅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使某些人及團體處于與人的尊嚴不相容的處境。)
(2)受教育過程中的機會均等,入學機會均等僅僅是進入在競爭起點上得到均等,受教育過程中的機會不均等比入學機會為均等更為嚴重,也更易被識別;
(3)取得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其標志社會保證各社群的子女在各級各類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與其家長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大致相當;
(4)不只是在獲得知識方面的機會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獲得本領方面的機會均等;
(5)不僅涉及學校教育還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歸教育等教育形式中的機會均等;
(6)在國際范圍內,主要是指富國和窮國之間在教育資源分布、教育設施發展、學業成功率和學業證書價值上的均等。
2.【答案要點】
(1)創擬、確定學習策略:教師根據實際教學來確立一些具體而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可以直接促進、改善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
(2)科學教授學習策略:首先,應根據學習內容、學習者的特點、學習階段等各種因素的不同,來選擇恰當的學習策略進行教授。其次,策略教學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套外顯的、可操作的訓練程序。再次,要真正達到熟練、正確地使用學習策略,還必須給學生提供多種練習機會。
(3)提供元認知指導:教師在教授學習策略時,不僅要直接、明確地解釋策略是什么,而且還要提供為什么、何時、何處應用這些策略的詳細的信息,即給學生提供元認知的指導。
(4)豐富與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師既要保證學生擁有必要而豐富的知識經驗,又要保證知識結構的合理性。
六、寫作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