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準備律
B.練習律
C.實用律
D.效果律
17.在條件反射研究基礎上,巴甫洛夫總結的學習規律不包括( )。
A.獲得與消退
B.刺激泛化
C.分化
D.同化
18.提出動機的強化理論的心理學家屬于學習理論流派里的( )。
A.行為主義
B.格式塔
C.認知主義
D.建構主義
19.美國心理學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認為,最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的動機水平是( )。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中等水平
D.極高水平
20.“聞一知十”、“觸類旁通”指的是學習中的( )。
A.定勢現象
B.遷移現象
C.記憶現象
D.應用
21.奧蘇伯爾提出可以通過設計一種引導性的材料來提高有意義學習的效果,這個材料被稱作( )。
A.學習動機
B.先行組織者
C.認知結構
D.學習遷移
22.在意義學習中,新學習的觀念是原有觀念的上位觀念的學習被稱作( )。
A.綜合學習
B.并列學習
c.類屬學習
D.總括學習
23.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技能本質上是( )。
A.習慣性動作
B.陳述性知識
C.程序性知識
D.經驗性知識
24.學習策略的核心是( )。
A.計劃性
B.規則
C.方法
D.監控
25.流程圖和模式圖屬于( )。
A.精細加工策略
B.組織策略
C.復述策略
D.基本策略
26.以下兒童個體發展的哪一特點體現了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依據?( )
A.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
B.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C.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分化與互補的協調性
D.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27.第一個系統地研究兒童道德判斷發展的心理學家是( )。
A.皮亞杰
B.柯爾伯格
C.加涅
D.夸美紐斯
28.學校心理輔導主要服務的人群是( )。
A.正常學生群體
B.特殊學生群體
C.有心理問題的學生
D.極個別學生
29.評價教學結果的最客觀和最可靠的標準是( )。
A.教學方法
B.教學目標
C.教學環境
D.教學策略
30.下列不屬于課堂情境結構的是( )。
A.班級規模的控制
B.課堂常規的建立
C.課堂紀律
D.學生座位的分配
二、辨析題
1.評價量表和行為檢查單有一定的關系。
2.闡述規則的時候,新教師往往是簡單明了的。
3.教育心理學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學生學習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
4.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4~5歲。
5.學習是導致有機體行為變化的唯一因素。
6.德育就是品德教育。
7.中小學教師應當具備的知識方面的素養要求就是指對學科專業知識的精通。
8.教材就是教科書。
9.教學無論效果怎樣,都具有教育性。
10.備課就是備教材。
三、簡答題
1.簡述中學生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特點。
2.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態度與品德?
3.簡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的意義。
4.簡述中學教學方法的主要特點。
5.簡述世界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
6.簡要分析知識學習的過程。
四、材料分析題
1.某初級中學與某保險公司是關系單位,保險公司每年在教師節、春節等重大節日時都來看望全體教師,保險公司為提高營業額,就通過學校強制性要求在校所有學生必須購買意外人身傷害保險。李平是該中學的一名在校生,母親常年有病,父親也剛剛下崗,家庭生活窘迫,無力負擔幾十元的保險費用。李平的班主任劉老師于是就此冷嘲熱諷,并在李平面前說其父母不為其購買保險是不愛孩子的表現,導致李平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并使李平家庭關系緊張,進而影響李平的學習。
試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對劉老師的做法進行分析。
2.宋朝王安石寫過一篇《傷仲永》的短文,說金溪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少年,5歲時就能作詩,但后來由于他父親沒有及時教育,使他到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就不如以前了,到20歲左右,則“泯然眾人矣”。
用遺傳、環境、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理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