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互訪
B.民主評議
C.家長會
D.家長委員會
E.校外指導
4.有些教師不講職業道德,對學生進行謾罵、體罰、變相體罰,私拆學生信件等,其行為侵犯了學生的( )。
A.人身自由權
B.人格尊嚴權
C.身心健康權
D.隱私權
E.選舉權
5.思想品德教育過程即( )。
A.德育過程
B.培養受教育者道德品質的過程
C.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D.受教育者思想內部變化過程
E.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與道德品質教育的過程
6.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提出人類的需要有(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歸屬和愛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實現需要
7.智力技能形成的階段分為( )。
A.原型操作
B.原型內化
C.原型定向
D.原型整合
E.原型剛化
8.知識應用的過程一般通過下面哪幾個環節來完成?( )
A.審題
B.聯想
C.知識理解
D.課題類化
E.背誦記憶
9.好的研究課題要滿足的要求有( )。
A.有價值
B.有一定的科學和事實依據
C.具體明確
D.覆蓋廣泛
E.大眾性
10.學生這一因素主要從兩方面影響學與教的過程( )。
A.群體差異
B.年齡差異
C.性別差異
D.學習方式差異
E.個體差異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
2.課程目標
3.意義學習
4.教學內容
5.動機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1.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在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中,除了學科學習目標之外,還包括學生的一般性發展目標,主要描述評定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素質,你認為一般性發展目標應該包含哪幾個方面?
2.班級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3.簡述奧蘇伯爾的認知同化理論。
4.什么叫學習策略?簡述一般學習和記憶過程中的三種策略。
5.簡述問題解決的基本特點。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2.試述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六、寫作(20分)
關于學,古人云“善學者師逸功倍,不善學者師勤功半”;關于教,古人云“有教無類”。
根據上述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
1.選取角度,題目自擬;
2.論點鮮明,有說服力;
3.800字。
【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答案】B。解析: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在對心理學和倫理學研究的基礎上,最早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并把它當做教育的基本原則。
2.【答案】B。解析:古代教育以私塾為主,即個別教學形式。
3.【答案】B。解析:“雙基”是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4.【答案】D。解析: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學校教育制度是國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5.【答案】B。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6.【答案】A。解析:羅杰斯強調學生是教學中的主導因素,因此他認為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種決定因素。
7.【答案】A。解析:“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意為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8.【答案】C。解析:小學課程應該有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
9.【答案】D。解析:學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在積極的活動和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發展起來和表現出來并接受其檢驗的,組織學生活動和交往是德育過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