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努力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
(2)突破學科中心;
(3)改善學習方式;
(4)體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有更強的操作性;
(5)為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3.【答案要點】
(1)教學是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發展教育、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2)教學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所占的時間最多,涉及面最廣,對學生的發展影響最全而深刻,對學校教育質量的影響也最大。
(3)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就需要通過教學、課外校外活動、生產勞動等途徑來實現。在多種途徑中,教學涉及學科領域最廣,占用時間最多,對人的影響也最全面。因此學校教學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4.【答案要點】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道德水平(9歲以下)。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個階段:一是服從與懲罰取向階段;二是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道德水平(10~20歲)。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于家庭、社會對其期望和要求考慮問題。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尋求認可取向階段;二是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3)后習俗道德水平(20歲以上)。主要特點是個體超越對社會秩序和權威的服從,開始在人類的正義公正層面反思規則的合理性。包括兩個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和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5.【答案要點】
(1)能力與知識、技能是相互區別的概念。能力與知識經驗不同。能力也不同于技能。能力和技能都有概括性,但概括水平不同。
(2)知識、技能與能力又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首先,知識的掌握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而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就能推動和促進能力的發展。其次,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又是以一定能力為前提的。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
教育機會均等的含義是使來自不同社會地位和出身的人都能夠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是人的基本權利,是基本的社會關系。由于受社會條件所限,教育機會均等還無法達到實質平等,因而只能是一種形式平等。
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具體包括:
(1)入學機會均等,或入學不受歧視(注:教育歧視主要表現在:①剝奪某個體或某團體進入各級教育中的機會;②把某個體或某團體限于接受低標準的教育;③為了某些人及團體的利益,堅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使某些人及團體處于與人的尊嚴不相容的處境。)
(2)受教育過程中的機會均等,入學機會均等僅僅是進入在競爭起點上得到均等,受教育過程中的機會不均等比入學機會為均等更為嚴重,也更易被識別;
(3)取得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其標志社會保證各社群的子女在各級各類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與其家長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大致相當;
(4)不只是在獲得知識方面的機會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獲得本領方面的機會均等;
(5)不僅涉及學校教育還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歸教育等教育形式中的機會均等;
(6)在國際范圍內,主要是指富國和窮國之間在教育資源分布、教育設施發展、學業成功率和學業證書價值上的均等。
2.【答案要點】
(1)創擬、確定學習策略:教師根據實際教學來確立一些具體而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可以直接促進、改善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
(2)科學教授學習策略:首先,應根據學習內容、學習者的特點、學習階段等各種因素的不同,來選擇恰當的學習策略進行教授。其次,策略教學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套外顯的、可操作的訓練程序。再次,要真正達到熟練、正確地使用學習策略,還必須給學生提供多種練習機會。
(3)提供元認知指導:教師在教授學習策略時,不僅要直接、明確地解釋策略是什么,而且還要提供為什么、何時、何處應用這些策略的詳細的信息,即給學生提供元認知的指導。
(4)豐富與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師既要保證學生擁有必要而豐富的知識經驗,又要保證知識結構的合理性。
四、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3)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4)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2.【答案要點】
(1)努力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
(2)突破學科中心;
(3)改善學習方式;
(4)體現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功能,評價建議有更強的操作性;
(5)為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3.【答案要點】
(1)教學是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發展教育、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2)教學在學校教育工作中所占的時間最多,涉及面最廣,對學生的發展影響最全而深刻,對學校教育質量的影響也最大。
(3)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就需要通過教學、課外校外活動、生產勞動等途徑來實現。在多種途徑中,教學涉及學科領域最廣,占用時間最多,對人的影響也最全面。因此學校教學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4.【答案要點】
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道德水平(9歲以下)。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包括兩個階段:一是服從與懲罰取向階段;二是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道德水平(10~20歲)。主要特點是個體著眼于家庭、社會對其期望和要求考慮問題。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尋求認可取向階段;二是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3)后習俗道德水平(20歲以上)。主要特點是個體超越對社會秩序和權威的服從,開始在人類的正義公正層面反思規則的合理性。包括兩個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和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5.【答案要點】
(1)能力與知識、技能是相互區別的概念。能力與知識經驗不同。能力也不同于技能。能力和技能都有概括性,但概括水平不同。
(2)知識、技能與能力又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首先,知識的掌握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而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就能推動和促進能力的發展。其次,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又是以一定能力為前提的。
五、論述題
1.【答案要點】
教育機會均等的含義是使來自不同社會地位和出身的人都能夠獲得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是人的基本權利,是基本的社會關系。由于受社會條件所限,教育機會均等還無法達到實質平等,因而只能是一種形式平等。
教育機會均等的內涵具體包括:
(1)入學機會均等,或入學不受歧視(注:教育歧視主要表現在:①剝奪某個體或某團體進入各級教育中的機會;②把某個體或某團體限于接受低標準的教育;③為了某些人及團體的利益,堅持分流教育制度;④使某些人及團體處于與人的尊嚴不相容的處境。)
(2)受教育過程中的機會均等,入學機會均等僅僅是進入在競爭起點上得到均等,受教育過程中的機會不均等比入學機會為均等更為嚴重,也更易被識別;
(3)取得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其標志社會保證各社群的子女在各級各類教育中所占的比例與其家長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大致相當;
(4)不只是在獲得知識方面的機會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獲得本領方面的機會均等;
(5)不僅涉及學校教育還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歸教育等教育形式中的機會均等;
(6)在國際范圍內,主要是指富國和窮國之間在教育資源分布、教育設施發展、學業成功率和學業證書價值上的均等。
2.【答案要點】
(1)創擬、確定學習策略:教師根據實際教學來確立一些具體而有效的策略,一方面可以直接促進、改善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
(2)科學教授學習策略:首先,應根據學習內容、學習者的特點、學習階段等各種因素的不同,來選擇恰當的學習策略進行教授。其次,策略教學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套外顯的、可操作的訓練程序。再次,要真正達到熟練、正確地使用學習策略,還必須給學生提供多種練習機會。
(3)提供元認知指導:教師在教授學習策略時,不僅要直接、明確地解釋策略是什么,而且還要提供為什么、何時、何處應用這些策略的詳細的信息,即給學生提供元認知的指導。
(4)豐富與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教師既要保證學生擁有必要而豐富的知識經驗,又要保證知識結構的合理性。
六、寫作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