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確定學生原有基礎
B.分析使能目標
C.分析支持性條件
D.分析學習結果
18.對教育心理學的創建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是( )。
A.馮特
B.詹姆斯
C.桑代克
D.杜威
19.描述性研究方法不包括( )。
A.觀察法
B.自然實驗法
C.個案法
D.調查法
20.兒童思維已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把形式和內容區分開來的階段屬于( )。
A.感知運算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二、辨析題
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2.學校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重要途徑。
3.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忠于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教育內容單一,方法較嚴厲。
4.非正式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取決于教師對它的管理。
三、簡答題
1.我國中學德育應堅持哪些基本原則?每一原則的實施要求是什么?
2.教學技能在教學中的作用是什么?
3.人格結構包含哪些成分?各個成分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關系?
4.簡述學習遷移的分類。
四、材料分析題
1.有人說“啟發式就是問答式”,也有人認為“啟發性的關鍵就在于教師主動性的發揮”,而更多的人則是感到困惑:“在教學中為什么總是啟而不發?”
你認為啟發性的關鍵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學中又應該如何貫徹啟發性原則?
2.劉某是一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特喜歡羅納爾多,于是把頭發剃成足球式的形狀。第二天來學校上課,剛走進教室,被老師看見,老師便對他說:“你的發式太怪了,把頭發再剪剪,恢復正常了再來上課,順便讓你爸爸媽媽來學校一趟。”劉某回家后,將這件事告知家人,第二天他的外婆便一起來學校,學校老師要求劉某剪掉頭發,否則不準許他上課。于是外婆帶他去將頭發剪成光頭。第三天劉某來到學校,沒想到學校老師卻說哪有學生光頭來上課的,依然不允許他其上課。外婆只好找校方領導,校方也說不準許其上課。家長說:“可否戴帽子上課。”校方說:“不行,等頭發長長了再來上課。”家長為讓劉某學習,找到教育局領導反映情況,教育局要求學校準許劉某上課,但是劉某在校期間(要遵守學校紀律)要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學校收到教育局通知后,以劉某光頭損壞學校形象為由依然不允許他上課。
運用相關的教育法規及你所掌握的教育學原理回答:學校這樣做是否合理?為什么?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D。解析: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教育問題的發展。
2.【答案】B。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主張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
3.【答案】C。解析:學校績效是學校功能發揮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標志。
4.【答案】B。解析:這是個體身心發展不平衡性的表現。
5.【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的總的要求,是國家為培養人才而確定的質量規格和標準,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體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6.【答案】C。解析: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中心和核心工作。
7.【答案】D。解析: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8.【答案】C。解析: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9.【答案】A。解析:合作模式最能體現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10.【答案】D。解析:“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11.【答案】D。解析:原型啟發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意指根據事物的本質特征而產生新的設想和創意。原型啟發是一種創新思維方法。
12.【答案】D。解析: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提出來。
13.【答案】D。解析:“學不躐等”意為學習不能超越次第,反映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14.【答案】A。解析:教師進修提高最經常、最普遍的形式是結合教育教學工作在本校組織的活動中學習提高。參加函授、電大課程學習、參加自學考試、脫產學習屬于其他輔助方式。
15.【答案】C。解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意思是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口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這說明情緒的一極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為另一極的。
16.【答案】D。解析:心理輔導的目標主要是學會調適和尋求發展。
17.【答案】D。解析:分析學習結果是教學評價的內容。
18.【答案】C。解析: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
19.【答案】B。解析:自然實驗法不屬于描述性研究方法。
20.【答案】D。解析:略。
二、辨析題
1.正確。解析: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2.正確。解析: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高效率的科學知識再生產的主要途徑。
3.錯誤。解析:題干所指是斯巴達的教育。
4.錯誤。解析:非正式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取決于非正式群體的性質以及與正式群體的目標一致程度。
三、簡答題
1.【答案要點】
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則對制定德育大綱,確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運用德育組織形式等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我國中學德育的主要原則有:
(1)導向性原則。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5)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②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2.【答案要點】
(1)掌握教學技能是實現教學行為的必要條件;
(2)掌握教學技能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3)掌握教學技能可以減少教師精力的消耗,延緩疲勞的產生;
(4)掌握教學技能可以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5)掌握教學技能可以使教師去掉講課時不良的習慣,提高課堂美學水平。
3.【答案要點】
人格結構包括:(1)知-情-意系統;(2)心理狀態系統;(3)人格動力系統;(4)心理特征系統;(5)自我調控系統。
關系:以上五種人格系統之間并非完全獨立,相互之間會有重合,這種重合使各成分之間具有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4.【答案要點】
學習遷移,也稱訓練遷移,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1)按照遷移性質不同,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
(2)按照遷移內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為水平遷移和垂直遷移;
(3)按照遷移內容的不同,可分為一般遷移和具體遷移;
(4)按照遷移過程中所需的內在心理機制不同,可分為同化性遷移、順應遷移和重組性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