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不平衡性
B.階段性
C.靈活性
D.差異性
【答案】A。解析:由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可知。
16.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在《行為主義》一書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這是( )。 A.遺傳決定論的觀點
B.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C.家庭決定論的觀點
D.兒童決定論的觀點
【答案】B。解析:略。
17.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提出者是( )。
A.皮亞杰
B.柯爾伯格
C.埃里克森
D.華生
【答案】C。解析:埃里克森認為,個體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據此形成了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18.教師扮演“家長代理人”的角色可能出現的不當表現是( )。
A.教師出現家長制作風
B.教師過分地溺愛學生
C.教師過分地遷就學生
D.教師對學生過分地嚴厲
【答案】C。解析:在扮演“家長代理人”角色的時候,教師容易過分地遷就學生。
19.國家或政黨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的要求,規定教育工作的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向是( )。
A.教育目標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針
D.教育策略
【答案】C。解析: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
20.安德森的產生式遷移理論是( )的現代翻版。
A.關系轉換說
B.經驗內化說
C.共同要素說
D.形式訓練說
【答案】C。解析:產生式遷移理論是針對認知技能的遷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兩項學習任務產生遷移的原因是兩項任務之間產生式的重疊。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兩項任務之間的遷移是隨其共有的產生式的多少而變化的。它與共同要素說有相似之處。
二、辨析題
1.教學中應用首尾時間來處理課堂紀律問題、整理材料之類的事。
【答案】錯誤。解析:學習活動開始和結尾效果較好,因為它們只受倒攝抑制或者前攝抑制的單重影響,所以不應處理瑣碎的事而應學習重要的新概念。
2.態度可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有什么態度就有什么行為。
【答案】錯誤。解析:態度可以影響某些行為的出現,但二者不是一一對應關系。
3.古代斯巴達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豐富,方法靈活。
【答案】錯誤。解析:題干所指是雅典的教育。
4.杜威強調教師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論也被稱為教師中心理論。
【答案】錯誤。解析:杜威強調的是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他的教育理淪也被稱為兒童中心論。
三、簡答題
1.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點】
制度化教育以教育為目的而設立,一切活動都要圍繞這一目的的實現而進行。有如下特征:
(1)對入學資格有嚴格的要求;
(2)明確的修業年限:
(3)規范的教學組織;
(4)整體一貫的課程設置;
(5)嚴格的管理制度;
(6)專業化的教育人員;
(7)具有固定的教學場所。
2.中小學德育的任務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內容?
【答案要點】
(1)德育的任務是指德育活動要努力培養提高學生品德素養。
(2)內容包括基本道德和行為規范的教育、公民道德與政治品質的教育、較高層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理想教育。
3.什么是課的結構?綜合課的結構由哪幾部分組成?
【答案要點】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進行的順序和時間的分配。
綜合課的結構:①組織教學;②復習檢查;③講授新教材;④鞏固新知識;⑤布置家庭作業。
4.簡述學生心理發展的四個基本特征。
【答案要點】
(1)連續性與階段性; (2)定向性與順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