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學工具
B.教學環境
C.教學設施
D.教學媒體
【答案】D。答案解析:教學媒體是教學中具有獨特意義的因素,是教學內容的載體。
13.下列選項中哪一項不是研究課題的來源?( )
A.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B.對已有教育理論的質疑
C.教學課題的提出
D.教育科學研究規劃
【答案】C。答案解析: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的來源十分廣泛,概括起來主要有: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對已有教育理論的質疑;對教育文獻信息的分析;教育科學研究規劃。
14.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的體現,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其中最高級的需要是( )。
A.生理的需要
B.歸屬和愛的需要
C.自我實現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答案】C。答案解析:自我實現是一種最高級需要。
15.通常在某一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進行的評價稱為( )。
A.配置性評價
B.形成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總結性評價
【答案】D。答案解析:總結性評價又稱終結性評價,通常是在某一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或完成之后所進行的評價。
二、簡答題
1.簡述智力的性別差異。
【答案要點】(1)男女智力的總體水平大致相等,女性智力分布較均勻。男性智力分布的離散程度比女性大。就是說很聰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多。
(2)男女的智力結構存在差異,各自具有自己的優勢領域。具體來說,男性偏優于抽象邏輯,喜歡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女性長于形象思維,喜歡語言、歷史、人文等學科。
(3)具體到各個年齡階段,男女智力發展速度和水平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女性智力表現較早,男性智力表現較晚。
2.簡述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
【答案要點】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1)觀察法。(2)調查法。(3)實驗法。(4)個案法。(5)歷史法。(6)比較法。
教育科學研究的新興方法:(1)教育行動研究。(2)教育質性研究。(3)教育敘事研究。
3.簡述教學評價的分類。
【答案要點】(1)根據評價的時間和作用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2)根據評價的標準可分為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3)根據評價主體可分為自找評價和他人評價。
(4)根據評價的方法可分為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
(5)根據教學評價涉及的層次與范圍可分為宏觀評價、中觀評價和微觀評價。
4.我國小學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答案要點】(1)加強綜合性,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設置綜合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知識的整合,有利于課程的綜合化、多樣化。
(2)加強實踐性,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學習。強調小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突出學校學習與學生經驗的聯系,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加強彈性,體現課程的適應性。在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的同時,給地方和學校一定的自由空間,依據本地區和本校實際情況決定本校課程方案。
5.簡述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
【答案要點】(1)教育科學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有效途徑。
(2)教育科學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前提。
(3)教育科學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可靠保證。
(4)教育科學研究是繁榮教育科學、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實踐基礎。
三、材料分析題
1.張三是某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班主任老師反映該學生學習習慣差,作業拖拉,懶散,紀律松散,上課愛說閑話,甚至隨意離開位置,平時課余時間都沉迷于網絡游戲,放學后經常出入學校附近網吧,也愛和班級同學打架,愛搞惡作劇,如把粉筆灰撒進同學飯盒里,上課無故拍打周圍同學肩膀,影響同學聽課。經班主任老師了解,張三一家三口,父親常年在上海打工,很少回家,母親在一個綜合市場擺攤位賣服裝。平時張三都是由母親照顧。雙休日基本上會跟隨母親在市場內,綜合市場里人多事雜,絕大多數人都不怎么注意言行舉止,導致張三平時出現不文明的語言和行為。母親因忙于生意,對兒子疏于管理,待到兒子犯錯時則是一頓打罵,而爺爺奶奶非常溺愛孩子,平時寵愛有加。
問:(1)張三的種種行為是不良品德行為嗎?請給出診斷的依據。
(2)結合本案例,試述小學生不良品德行為產生的原因。
(3)針對張三的這種情況,請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當今小學生德育工作的具體措施。
【答案要點】(1)張三的行為是屬于不良品德行為,張三上課經常心不在焉,學習習慣差;上課喜歡干擾課堂教學,經常無故離開座位;課余時間沉溺于網絡游戲;言行舉止不文明,常與師生發生沖突;行動怪異,不熱心集體活動,等等;張三的這些特點符合不良品德行為診斷的標準。
(2)原因:①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如社會上各種錯誤思想和不良風氣,社會文化生活中不健康的精神垃圾;各種惡習的人的引誘,尤其是壞人的教唆等。②家庭教育不當。家長缺乏表率作用,無視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不良后果。爺爺奶奶的溺愛、遷就。這容易養成子女任性、自我中心、無能為力、專橫、懶惰、依賴等消極的性格特征,以至發展成為不良品行。③學校教育的失誤。
(3)措施:①組織學習,營造氛圍;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②激發情感,榜樣引導。用身邊的榜樣引導或用名人的事跡激勵。③重視實踐,樹立品行。積極開展德育實踐活動。讓德育體驗化、生活化,在實踐中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
2.“差生”的成績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員,我也曾努力過,刻苦過,但最后卻被一盆盆冷水澆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語考試來說吧,我覺得學英語比上青天還難,每次考試不是個位數就是十幾分,一次教師罵我是蠢豬,我一生氣下決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個英語第一名。
心想這次老師一定會表揚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師一進教室就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問我:
“你這次考的這么好,不是抄來的吧?”聽了這話,我一下子從頭涼到腳,難道我們差生就一輩子翻不了身了嗎?
問題:透過這個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學生對現行評價制度和評價方法的恐懼、不滿與無奈。現行課程評價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答案要點】(1)評價功能失調,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激勵、發展的功能,表現在學生身上就是學生只關心考試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幾名,而很少關心考試中反映出來的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過分關注活動的結果(如學生成績、教師業績、學校升學率等)。忽視被評價者在活動的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忽視對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評價,忽視對教育活動發展、變化過程的動態評價。
(3)評價主體單一,基本上沒有形成學生、教師管理者、教育專家、家長等多主體共同積極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忽視了評價主體多源、多向的價值,尤其忽視自我評價的價值。
(4)評價標準機械、單一,過于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忽略了學生、教師、學校的個性發展和個體間的差異性。
(5)評價內容片面,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對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有所忽視,或者缺乏有效的評價工具和方法。
(6)評價方法單調,過于注重傳統的紙筆測驗,對體現新的評價理念的新質性評價方法不夠重視。
(7)忽視對評價結果的反映和認同,使評價的激勵、調控、發展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8)評價對象基本處于被動地被檢查、被評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對評價往往持一種冷漠、應付、對立、討厭、拒斥或者害怕、恐懼、逃避的態度,甚至出現欺騙、弄虛作假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