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評價從單一走向了多元。
2.疏導原則即循循善誘原則。
3.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態性。
4.知覺的整體性主要依賴于知覺者本身的主觀狀態,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識與經驗。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簡述課外活動的意義。
2.簡述認知療法的過程。
3.簡述如何針對不同氣質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4.簡述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方法。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l8分,共36分)
1.材料一 在一次歷史課上,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老師在講課,聽課老師入了迷,問這位講課的老師準備了 多長時間。講課老師說“我準備了一輩子,但這個題的準備只用了l5分鐘”。
材料二有人認為,看看教材,翻翻教參(教學參考書),寫份教案就是備課。
材料三 蘇聯一位著名的芭蕾舞大師,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驗時說:“我正式登臺演出時,我的勞動實際上早已完成了。”
請談談上述材料對你的教學有何啟發。
2.材料一 一篇調查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報告顯示,有一半的老師認為現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材料二在一節政治課上,老師在認真的講課,還時不時地在黑板上寫下重點內容,而學生有一部分在學 英語,一部分在看小說,一小部分同學甚至在交頭接耳,老師忽然意識到了學生的情況,說把你們無關的東西收起來,否則我就下去收走。有一個同學小聲地說“講的課有什么意思,還不是照本宣科,還不如直接劃重點算了”。
結合上述材料,談談現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單項選擇題
1.B【解析】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著名,這種問答法又稱為“產婆術”。
2.C【解析】略。
3.B【解析】1957年,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個教育方針。
4.B【解析】題干描述的是敘事研究法的概念。
5.B【解析】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6.B【解析】略。
7.A【解析】現代教學的輔助形式有個別教學和現場教學兩種。
8.B【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直觀性原則?忌枳⒁鈪^分理論聯系實際原則與直觀性原則的內涵。
9.D【解析】兒童中心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兒童的成長,因此教育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整個教育過程要圍繞兒童轉,這違背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一的規律。
10.D【解析】略。
11.B【解析】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12.B【解析】課外活動是在課堂教學計劃之外,學生自由選擇、自愿參加的一種活動,強調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愿選擇,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能力和狀態,選擇、控制、調節活動內容和方式等。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各種課外活動,誘發學生的動機,給予指導,但參加與否,決定權在學生,不具有強制性。
13.D【解析】情緒作為腦內的一個檢測系統,對其他心理活動具有組織的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積極情緒的協調作用和消極情緒的破壞瓦解作用。
14.B【解析】矯正強迫癥的方法是日本的森田療法,強調當事人力圖控制強迫癥狀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所導致的對癥狀出現的專注和預期,對強迫癥狀起維持和增強作用。
15.C【解析】教師成長分為三個階段,關注生存、關注情境和關注學生。其中教師進入關注學生階段是教師成熟的最主要標志。
16.B【解析】高成就動機者往往選擇有50%機率成功的任務。
17.C【解析】抽象是在人腦中提煉各種事物或現象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征,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特征的過程。
18.B【解析】算法式即把解決問題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舉出來,逐一嘗試。
19.D【解析】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或具體的推理過程。
20.A【解析】品德又稱道德品質,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規范自己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心理傾向和特征。它是社會道德準則在個人思想與行動中的體現,是個性中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核心部分。
21.D【解析】在進行復述時,利用多種感官同時參與,例如邊聽邊看、邊讀邊寫,能夠有效地增強記憶。
二、辨析題(答案要點)
1.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1)題干的描述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評價的特點之一。除此之外,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評價的另外兩個特點是:由甄別走向發展,由重結果走向重過程。
(2)教學評價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①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②實現教學評價指標的多元化;③實現評價方法與評價手段的多樣化。
2.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誘導他的學生,其弟子顏回這樣稱贊道:“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疏導原則也就是循循善誘原則。
3.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態性。首先,建構主義認為知識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而是隨著人類進步而不斷改正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和解釋。其次,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此外,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具體個體之外,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學習者仍然會基于自已的經驗背景進行理解并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
4.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當知覺對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時,知覺者總是以過去的知識經驗來補充當前的知覺。例如,給動物學家一塊動物身上的骨頭,他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動物形象來。這對于缺乏動物解剖學知識的人來說,是不可能辦到的。
三、簡答題(答案要點)
1.(1)課外活動有利于學生開闊眼界,獲得知識;
(2)課外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3)課外活動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
(4)課外活動是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廣闊天地。2.(I)建立求助的動機;
(2)適應不良性認知的矯正;
(3)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觀念的競爭,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4)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
3.(1)對膽汁質的學生,教師應采取直截了當的方式,但這些學生不宜輕易激怒,對其嚴厲批評要有說服力,培養其自制力,堅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進取的個性品質。
(2)對多血質的學生,可以采取多種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對其缺點嚴厲批評。教師應鼓勵他們勇于克服困難,培養扎實專一的精神,防止其見異思遷,創造條件,多給他們活動的機會,培養他們朝氣蓬勃,足智多謀的優點。
(3)對黏液質的學生,教師要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讓他們有考慮和做出反應的足夠時間,培養其生氣勃勃的精神,熱情開朗的個性和以誠待人、工作踏實頑強的優點。
(4)對抑郁質的學生,則應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對其多關心、愛護,不宜在公開場合下指責,不宜過于嚴厲地批評,培養他們親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養其敏感、機智、認真、細致、高自尊的優點。
4.(1)正確認識情緒,形成正當、合理的需要;
(2)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充實和豐富中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健康的情趣;
(3)鍛煉身體;
(4)使自己永遠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基調,培養幽默感;
(5)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中學生愛生活、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情感;
(6)培養消除不良情緒的能力。
四、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1.(1)從教育的意義上而言,材料一與材料三體現了備課的重要性。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對教師而言,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針對性,有利于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備好了課,教師便對教材、學生以及教學方法了解透徹,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更好且有效地將教學內容系統、有條理地呈現給學生,也能很好地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教師應樹立終身備課的思想,把備課看成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思應成為教師備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和內容,基于自我反思的備課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從教育意義上而言,材料一中的老師與材料三中的芭蕾舞大師的話語體現了他們對備自我的重視。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材料二中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教師要想教好一節課不僅僅是寫一份教案的問題,而且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如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也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此外還包括備教學行為、備自我、備檢測等;寫好三種計劃,即學年(或學期)教學計劃、課題(或單元)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3)教師應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姿態置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最終形成規律性的認識。
2.現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
(1)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2)教師教授方法單一,依然是傳統的講授法;(3)教師過度依賴教材,缺乏生動性和靈活性:(4)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缺乏互動,依然是傳統的“你講我聽”的角色,學生學習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需要做到:(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2)學習材料要具有科學性與趣味性;(3)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4)進行正確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與批評;(5)適當開展競賽;
(6)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