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說的《挑山工》是浙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四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是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課文通過挑山工登山,雖然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堅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能達到目的一種精神。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 學會課文中的8個生字及13個新詞語,重點理解“拘束、哲理、包蘊”等詞的意思。
2. 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 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語。
4.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斷攀登的精神。
5. 細讀課文第1、2自然段,知道“我”登泰山時的“不解之謎”是怎樣產(chǎn)生的,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
6.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聯(lián)系課文對挑山工挑著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如何挑貨上山的。
教學難點: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挑山工說的話。
本課分3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是學會生字新詞,能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斷攀登的精神并認真研讀1~2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
二、說教法、學法:
為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根據(jù)新課標和課文特點,我先來談一下這堂課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法。
首先,由談話引入新課,接著提出問題:這些挑山工在登山時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卻比游人先達極頂,這是真的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來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在學到挑山工是怎樣把貨物挑上山頂?shù)臅r候,運用講授法和觀察演示法相結合的方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進行自主學習,與學習小組成員進行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各自意見。
三、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著重來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和意圖以及這堂課的教堂過程:
首先要轉變觀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克服教師對學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高素質的教學特點。
在課堂上要體現(xiàn)兩個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上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致力于導,學生致力于學,學會讀書思考,掌握學習方法,提高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yǎng)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xiàn)以下的意圖:(1)體現(xiàn)教學的整體性。在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抓住問題“你知道課文寫了些什么”,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寫了什么。(2)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種形式的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感,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學時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讓學生感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同時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初步體會挑山工向著目標不停攀登的精神。(3)采用讀讀、劃劃、議議、說說的方法,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概括能力。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樣負重登山的呢?②登泰山時,什么事使“我”產(chǎn)生了“不解之謎”?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寫了什么;再抓住“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這一問題,培養(yǎng)學生用概括性的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同時通過表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最后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下面是具體教學過程:
1. 談話引入。
(1)談話揭題。板書課題。
(2)看著課題,提問:你想知道什么?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3)學生質疑,教師歸納:①挑山工是干什么的?②課文會寫些什么?
2.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師導語過渡,出示自學要求:①自由朗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聯(lián)系上下文重點理解“拘束、哲理、憨厚、包蘊”等詞語的意思。②想想提出的問題,你還有什么疑問?
(2)檢查反饋:①檢查生字新詞自學效果,指名回答。②讀了課文后,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
3. 細讀課文第1、2自然段。
(1)導語:讀了課文,現(xiàn)在你知道挑山工是干什么的嗎?泰山雄偉壯麗,山峰突兀峻拔,海拔1532米,挑山工負重登山,他們是怎樣挑貨上山的呢?
(2)自由輕聲讀這兩個自然段,自學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請你畫一張?zhí)羯焦さ巧降恼鄢咝温肪圖,劃出有關語句,想想你是怎么理解的?②登泰山時,什么事使“我”心中產(chǎn)生了“不解之謎”?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有關語句。
(3)討論反饋:
①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先指名回答,適時出示路線圖,教師引導概括:a. 肩挑沉甸甸的物品;b. 登山的路線是折尺形;c. 登一次山,路程增加一倍。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自由說——指名說——同桌說)。同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②再讀第1自然段,課文還寫了什么?劃出有關句子讀讀。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一起探究、討論,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重點指導下列句子:a. 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開門見山點明課題“泰山”,交代地點;“隨處”,表明這兒的挑山工多。)b. 登山的時候,他們一只胳臂搭在扁擔上,另一只胳臂垂著,伴隨著步子有節(jié)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體平衡。(從動作上寫了挑山工登山與游人的不同。)
③登泰山時,什么事使“我”心中產(chǎn)生“不解之謎”?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討論,找出有關語句。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重點指導:a.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這句話既概括了第2自然段的內(nèi)容,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B. “等你發(fā)現(xiàn),你會大吃一驚,以為他們是像仙人那樣騰云駕霧趕上來的。”這句話不僅寫出了“我”驚訝、不理解的心情,從而引出下文:去了解這是什么道理。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挑山工不斷攀登的精神。
(4)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這兩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是從幾方面來寫的?根據(jù)板書先自由說,再指名說。
4. 課堂小結:教師可根據(jù)板書進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