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群體極化B、群體思維C、去個體化D、從眾
49、學生自由結合的班級中的凝聚力強的小群體被稱為()
A、非正式群體B、同輩群體C、同伴關系D、集體
50、以個人對任務的充分理解為前提的紀律是()
A、任務促成的紀律B、集體促成的紀律C、教師促成的紀律D、自我促成的紀律
51、以學生所在團體的平均成績為參照標準,根據其在團體中的位置來做出判斷和報告評價結果的評價是()
A、常模參照評價B、標準參照評價C、配置性評價D、正式評價
52、一個測驗或測量工具能夠正確測量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征的程度被稱為()
A、效度B、信度C、區分度D、難度轉
【教育心理學——多項選擇題】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
A、教的心理活動B、學的心理活動C、教與學的互動機制D、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2、小學兒童在認知發展方面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具體特點是()
A、憑借“象征性”格式思維B、守恒C、去自我中心D、多維思維
3、學習的本質屬性是()
A、變化是持久的B、變化既是外顯的行為也是內部的心理結構
C、變化是經驗引起的而非生理成熟、藥物或疲勞D、學習是經驗的獲得過程。
4、學生的學習特點是()
A、以間接經驗為主B、有他人的指導C、有計劃、有結構D、以語言為中介
5、根據學習的內容分類可以把學習分為()
A、意義學習B、行為規范的學習C、技能的學習D、知識的學習
6、行為主義是最早的學習理論,它為學校的教學做出的主要貢獻是()
A、個別化教學B、非指導性教學C、交互教學D、行為矯正、
7、構成動機的主要成分是()
A、歸因B、成就動機C、誘因D、需要
8、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生取得學業成就的課堂的主要學習動機有()
A、認知的內驅力B、自我提高的內驅力C、附屬的內驅力D、強化
9、根據強化對行為反應的作用,一般把強化分為()
A、正強化B、負強化C、零強化D、懲罰
10、某些信息的刺激特性會作為誘因喚起人們的特殊好奇心,刺激的特殊性表現在()
A、變化B、夸張C、復雜D、含糊不清E、新奇
11、學校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的措施主要有()
A、創設問題情境B、合作學習C、強化D、反饋
12、表征知識的主要方式有()
A、概念B、命題C、表象D、圖式
13、知識學習的內部條件有()
A、材料的邏輯意義B、動機C、編碼策略D、已有的知識結構
14、根據知識包含的上下關系和并列關系將同化分為()
A、相關同化B、并列結合同化C、總括同化D、類屬同化
15、在動作技能形成的局部動作階段,所需要的內外部條件是()
A、示范B、講解C、反饋D、練習
16、智力技能形成的標志是()
A、智力技能的應用能夠舉一反三B、智力技能的進程壓縮
C、內部言語成為智力技能活動的工具D、智力技能的操作脫離了具體的支持物
17、根據問題的性質可以把問題分為()
A、抽象問題B、排列問題C、轉換問題D、結構問題
18、只有符合哪些條件才算是問題解決?()
A、能夠回憶與想象B、有認知成分參與C、一系列的心理操作D、目的性
19、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的觀點,問題解決需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A、提出問題B、表征問題C、選擇操作D、執行操作E、檢驗假設
20、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觀因素有()
A、知識經驗B、慣性思維C、認知水平與特性D、人格特征E、問題的表征
21、如果希望有創造力,就必須具備哪些知識()
A、網絡化的陳述性知識B、相對自動化的技能
C、受意識控制的策略性知識D、學科知識
22、學習策略包括()
A、認知策略B、資源管理策略C、計劃策略D、元認知策略
23、問題表征策略主要有()
A、外顯表征B、符號標記C、作圖示意D、內隱表征
24、學習策略的教學應該堅持()
A、生成性原則B、特定性原則C、教育性原則D、主體性原則
25、品德與態度共同的成分是()
A、認知B、情感C、意志D、行為傾向
26、品德的功能結構理論認為品德的構成部分是()
A、生成結構B、定向結構C、執行結構D、定型結構
27、品德形成的內部條件包括()
A、認知發展水平B、性別C、助人能力D、依戀感
28、審美情感是對應于不同層次的審美認知產生的不同性質的美感體驗,它們分別是()A、直覺美感B、形象美感
C、理性美感D、倫理美感
29、審美的準備階段需要有什么內部條件?()
A、審美經驗B、審美期待C、審美能力D、審美對象出現的信號
30、教師的專業素質在認知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A、知識結構B、智力水平C、教學技能D、事業責任感
31、教師的教育能力包含的主要成分是()
A、理解學生的能力B、教學監控能力C、教學反思能力D、口語表達能力
32、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有()
A、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B、微格教學C、教學反思D、關注自身
33、教學設計的原則是()
A、系統性B、靈活性C、可行性D、教育性
34、教學目標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有條件的,綜合多個實驗結果,我們認為教學目標有效的條件是()
A、學生對目標有意識B、目標明確具體、數量適當
C、置入目標的時間恰當D、教學目標能夠回應教學過程
35、分析教學對象的主要內容是分析()
A、學生的起始能力B、學生的背景知識C、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興趣D、學生的家庭背景
36、教學中常用的評價方式有()
A、自主評價B、互相評價C、共同評價D、個別評價
37、個別化教學的主要方式有()
A、程序教學B、計算機輔助教學C、掌握學習D、發現教學
38、陳述性知識的教學程序根據學生學習的感知、理解、保持的規律應該是()
A、組織與呈現教材、促進知識理解、指導復習
B、呈現先行組織者、設計附加問題、激活原有知識
C、示范講解、變式練習、反饋
D、組織與呈現教材、激活原有知識、練習
39、學生的認知差異主要表現在()
A、智力水平B、知識結構C、認知風格D、信息加工方式
40、記憶性學習任務的特點是()
A、清晰B、風險高C、動機高D、動機低
41、優生與差生在知識水平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A知識量B、知識的理解程度C、知識結構D、知識的層次
42、判斷一群人是否群體的標準是()
A、有共同的目標B、有角色分配C、有共同約定的行為規范D、有很強的凝聚力
43、發生在眾的主要原因是()
A、個體缺乏主見B、全體凝聚力強C、個體害怕被孤立D、需要轉移責任
44、學生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主要是()
A、同伴關系B、師生關系C、朋友關系D、合作關系
45、合作能滿足個體的什么心理需要?()
A、歸屬B、支配C、情感D、自尊
46、合作與競爭是群體的必然功能,競爭的作用是()
A、激發動機B、增強個人的自我意識C、滿足成就動機D、加強責任感
47、人際溝通的非語言符號系統有()
A、視一動符號系統B、時一空組織系統C、目光接觸系統D、輔助語言系統
48、影響課堂紀律的數學因素是()
A、數學時間的安排B、課程表的編制C、教學過程的規劃D、課堂常規
49、標準化測驗的優點是()
A、客觀性B、計劃性C、可比性D、權威性
50、判斷一位教師的測驗是否好的標準是()
A、效度B、信度C、難度D、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