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設置這個專題:
1、近代化是目前高考最受關注的內容之一。黨的十六大再次提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并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現代化建設成為一個熱點;同時,近代化是史學界研究的一個比較前沿的課題,許多史學家主張以近代化作為中國近現代史的主要線索。
2、從本專題來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創新性。從科內綜合的角度來說,在近代化這一點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可以很好地聯系;中外歷史也有很好的聯系點。從跨科綜合的角度來說,可以與地理學科的工業布局、環境保護等問題聯系,與政治學科黨的現代化建設方針、政策等問題聯系。同時,把近代化作為一種觀念和方向去審視原有的歷史體系,許多觀念需要更新,比如洋務運動,從近代化的角度出發應充分肯定。
3、在中國近代,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變化,就是實現社會的轉型,即從中世紀社會轉化為近代社會。因此這一專題不僅跟前面6大國現代化呼應,而且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有借鑒和啟示。
針對上海歷史教材的特點,我重新整合中國近現代史課文的相關內容,圍繞中國近代化專門設置了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經濟近代化———工業化的歷程、思想近代化三個專題。
本專題是經濟近代化---工業化。 涉及的知識點主要在高三歷史教材主題三“18世紀以來的中國” 中。可以說在課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4、歷年高考多次涉及經濟近代化
如:2001年上海題考查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縱向發展;2001年廣
東、河南卷考查榮氏兄弟創辦實業。
2002年上海題考查輪船招商局的發展經營狀況及對當時社
會經濟所起的作用。
2003年江蘇、廣東卷考查近代化的完整內涵;2003年上海
題考查中國近代化兩大任務:民族獨立和近代化問題。
2004年全國文綜卷考查近代能源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因此此專題的設置對高三學生來講尤有必要。
5、對學生來講不僅對應對高考有利,特別是通過此專題能讓學生形成現代史觀。
在二輪復習中,有三種史觀十分重要: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而在本專題的復習中,現代史觀非常顯眼。
把近現代經濟上的重大事件放在近代化的這樣一個位置上,對于每一個重點知識,都圍繞一個主題即“在經濟近代化過程中的作用”。這樣有助于學生現代化史觀的形成。也適應上海二期課改對文明史觀和現代化史觀的強調;另也有助于學生理清中國經濟的近代化的脈絡,深刻認識中國的經濟近代化。
二、知識結構梳理
本專題主要知識點包括:中國經濟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探索);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特點;制約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因素。
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特點和制約因素體現在經濟近代化歷程中的具體事件中。
一、中國經濟近代化歷程
(一)、起步階段(1840─1895)
1、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其間經歷了從重工業到輕工業,從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商辦的過程。
2、民族資產階級開始創辦近代工業。
(二)、整體發展階段(1895─1919)
1、19世紀末民族工業初步發展;
2、“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
(三)、曲折前進與新發展階段(1919─1949)(略)
(四)、新中國的現代化:(1949年至今)
新中國成立后,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獲得了全方位的發展。經濟:1953年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起步。由于“左”的錯誤等影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遇到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二、中國經濟近代的特點
1、受內部封建勢力的頑強抵制和外部資本主義列強的掠奪,發展緩慢,經歷曲折。
2、一開始是由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領導的,官僚買辦階級扮演過微妙角色,資產階級則始終沒有真正掌握過近代化的領導權。
3、先天不足(指缺乏必要的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技術、人才和思想準備不足,它的推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內部而是來自外部。)
4、畸形發展。(近代工業的地區分布不平衡,部門結構不合理,從重工業到輕工業)
三、制約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因素
1、缺乏資金、人才、技術(沒有資本原始積累,缺乏機械化操作技術,缺乏現代化經營管理人才、科技人才──歷史原因。)
2、傳統思想的束縛(重農抑商、重陸輕海、重義輕利等觀念,都是發展近代工業的思想障礙。)
3、三座大山的壓迫(即帝國主義阻撓、破壞,封建專制統治的阻礙,官僚資本主義的壓制。)
4、決策失誤(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一般從輕工業,而后延伸到重工業。同時,農業也相應變化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基礎。而中國是從重工業開始的,農業一直是傳統農業,拖了工業化的后退。)
5、缺乏政治前提(發達國家工業化之前,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為工業化提供了保證。而中國直到新中國成立,無產階級才掌握政權,開始大規模工業化。這就限制了工業化的規模和速度。)
6、客觀環境的制約(近代史上,戰爭、革命不斷,社會動蕩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發展。)
四、啟示
三、課時安排
四課時
歷程(2課時)
特點(1課時)
制約因素、啟示(1課時)
四、專題復習目標
知道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評價(如洋務運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工業化、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
知道重要的歷史變遷及其特征 某一事物、歷史概念在時間中的變化,強調過程(如經濟近代化的過程)
了解獲取材料的各種途徑(如收集有關能民族資本主義的資料)
提取文字、圖片、表格等材料中的信息
把歷史事件、人物、觀念等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解釋(如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運用敘述的方式進行組織 (如敘述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過程?)
五、說重點、難點
1、重點:洋務運動和經濟近代化的關系
突破策略:我設計了四個題目:1、洋務運動的"布新"主要體現在哪里?(采用機器生產。)2、為什么說洋務運動"不除舊",只是"近代化一小步"?(沒有涉及社會制度方面的變革。)3、洋務運動為什么沒有涉及政治改革?(階級局限;失敗根因。)4、為什么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的步伐?(實踐;核心;機器生產。)通過這四個層次不同的問題,就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結論進行了闡述和說明,學生的理解也就深刻了。
2、難點:中共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探索
需引導學生歸納過程。并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辨證地理解其特點、曲折等。特別是學生對此段歷史不熟。
因此是教學中的難點。
突破策略:問題法、材料題
設計了如下5個問題:1、中共領導的近代化(現代化)建設,可以分為幾個時期?不同時期工業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1949-1956年,中共為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在經濟方面作出了哪些重大決策或舉措?3、在1956-1976年20年的時間里,中共在探索工業化的道路上有許多失誤之處。舉例說明。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失誤?4、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工業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思考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5、“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中國百年工業化的歷程中,你能得到哪些啟示?一問一個臺階,最后水到渠成。難點也就突破了。
六、學生學習訓練例題
一、單項選擇題: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據此回答1–4題。
1、19世紀60、70年代,中國最早投資于民族資本主義性質近代工業的人是 ( )
A、商人、地主和官僚 B、官僚和工業主
C、手工工場主和地主 D、商人和高利貸者
2、中國的近代化從根本上說是 ( )
A、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B、向西方學習
C、樹立資本主義的思想觀念
D、發展機器大生產
閱讀材料:
材料1 鴉片戰爭以后,來華商船的日益增多,為了維修船舶,外商投資擅自設立船塢。接著,為掠奪中國的資源和剝削廉價的勞動力,外商創辦了各種加工廠,如磚茶廠、繅絲廠等。
材料2 1861年,曾國藩創辦了安慶軍械所,任用中國工匠,仿制西式槍炮;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了輪船招商局,擁有輪船30多艘,形成一支實力較強的商船隊。
材料3 1866年,方舉贊以200元資金,在上海虹口創辦發昌機器廠。這個廠開始時只有打鐵爐一座,工人四五人,三年以后,開始使用車床,由一個手工作坊轉化為近代企業。
閱讀材料,請判斷以上三則材料中提及到的企業分別屬于什么性質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