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個性化側重于個體的“獨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長、獨立自主性、自覺積極性、能動的創造性等。
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個體總是處在一種矛盾之中。
社會化和個性化都是在社會性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的。社會性相互作用具有兩大功能:一是使個體社會化的功能,一是個性化功能。
社會化和個性化是貫穿人的一生的相輔相成的過程,它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
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
(一)教育與人口的關系
1、教育與人口數量的關系
人口增長率影響教育發展的規模與結構。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長的手段之一。
2、教育與人口質量的關系
人口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教育在提高人口質量方面的功能:對青年一代的培養;調整社會人才構成與流動的功能;(構成:具有不同科學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間的比例;具有不同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人才之間的比例。流動:人才在不同技術特點的勞動部門間的流動;在不同性質的勞動部門或工作種類間流動;在不同區域之間的流動;在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
(二)教育與社會物質生產的關系
1、社會物質生產對教育的作用。
(1)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
(2)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對教育不斷提出新的需求。
2、教育對社會物質生產的作用
(1)教育是實現勞動力和生產中所必須的各種人員“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勞動者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五方面表現:工作效率、工具損壞率、縮短掌握時間、創造能力、管理愿望與能力)
(2)教育是加速現代物質生產技術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與社會政治的關系
1、政治對教育的作用。
(1)政治通過一定的組織手段對教育實現控制。
(2)政治對教育作用的第二種手段是通過政府、政黨制訂一系列方針、政策。
(3)政治對教育作用的第三個手段是法律;
(4)政治對教育作用的另一個最常用的手段是直接對受教育者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場、觀點與態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識和行為。
2、教育對政治的作用
(1)通過教育,宣傳一定的政治觀點、理論、方針、戰線,造成輿論。
(2)組織學生直接參加社會政治活動。
(3)通過教育制度,實現對受教育者的階級或階層的選拔,使原有的社會政治關系得以延續和發展,或者加速改變舊的社會政治關系。
(4)通過教育培養合格的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四)教育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1、文化對教育的作用
文化對教育的作用分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深入到學校教育活動內部的文化,一個層次是作為學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對教育的影響。
文化的發展除了直接影響教育內容的質量與結構外,也影響教育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
傳遞文化手段的發展浸透到學校內部后產生的更深層的影響是使教師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發生變化。
文化浸透到學校教育內部所產生的最深層的影響是對教育目的的影響。
外部文化對學校教育的間接影響:社會文化的發展提高了人們對教育的需求,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完善;社會文化發展促進學校與社會聯系的加強;人們的生活方式、習俗、民族特性等因素還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師生的身心各方面的發展。
2、教育對文化的作用
(1)教育對文化的作用表現為教育是文化延續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2)教育的第二個作用是對文化的普及。
(3)教育還具有交流、整合沒類型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系
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1)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可能影響:科學能夠改變教育者的觀念;科學能夠影響受教育者的數量和教育質量;科學可以浸透到教育資料的所有環節中去,為教育資料的更新和發展提供各種必要的思想基礎和技術條件。
(2)可能的影響轉化為現實的影響。科學以理論形態進入教育領域,影響教育者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教育能力,影響教育的內容;科學以物質實體和操作程序的方式進入教育領域,引起教育的物質資料的更新,從而促進教育的發展。
2、教育對科學技術發展的作用(1)教育對科學知識的再生產。(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4)教育向科學提出將科學成果在教育應用上技術化的要求,從而豐富科學技術的活動,擴大技術的發展。
3、新科技革命與教育(1)能力比知識更重要。(2)教學形式個別化。(3)培養目標個性化更加受到關注。
第四節 教育實際干了什么——教育的效應
一、應試教育的負效應
(一)片面追求升學率
結果:把基礎教育搞成升學教育、應考教育,驅使廣大學生為爭奪高學歷而奮斗,脫離我國經濟發展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把精力集中在少數學生身上,放松或忽視了多數學生的培養使他們成為考試的棄兒,失去發展的機會與前進的信心;置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于不顧,忽視甚至取消體育、德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單純抓智育;把學生封閉在狹窄的生活空間里,壓抑學生成長。
原因:在腦體、工農、城鄉差別還長期存在,商品經濟還需要繼續發展的條件下,高學歷是誘人的,它往往是通向高地位、高待遇、高消費的橋梁;我們的經濟發展還沒有為學生開辟出廣闊的用武之地;學而優則仕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還根深蒂固,直接影響著人們對職業的評價和選擇;家長學生向往升學,為了獲得更充分更完善的發展,以便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二)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
(三)升學教育造成學生分化
(1)確定名次是教育的重要目的(2)以考試為中心組織教學(3)實施惡性補習(4)大量購置應付升學考試的參考書、試題集和模擬試卷(5)面對升學有希望的學生教學(6)簡化教學方法
二、現代教育的功效
(一)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現代教育是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并為之服務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體系、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總和。
基礎特征:商品性、生產性、科學性、民主性、發展性
(二)傳統教育的揚棄
傳統教育中好的方面:注重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育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提倡班級授課制;注意觀察、實驗。
傳統教育的問題:培養目標上,只重視傳授知識,不注重發展能力;教學內容上,陳舊凝固,只重視縱向的知識體系,忽視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綜合運用;教學方法上,是注入式、滿堂灌,只研究教師如何教,不重視學生如何學;教學形式上,只是課堂一個渠道,單一化、模式化,忽視因材施教和課堂外渠道;在師生關系上,重教師作用,忽視學生的主動性;方法論上,傳統教育是保守的、封閉的。
(三)創造型人才培養
創造型人才應具備五種素質: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科學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或:專而博;有較強的創造思維能力;對社會的發展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創造型人才的個性五點特征:創造型人才,感覺、知覺、感情都極敏銳,心扉開放,總想開拓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和對于外部世界的經驗;創造型人才對非合理的事物、無秩序的東西是寬容的,他所感興趣的不是單純明快的事物,而是復雜的和標準不明的事物;創造型人才不屈于壓力,不因循守舊,思考和行動有獨立性,具有自信、討嫌妥協、不介意他人的想法;創造型人才內向,有的缺乏社交性;創造型有人,好奇心強,敢于冒險,找現狀的擔缺陷,不滿于現狀。
教育任務:傳遞文化,保持一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造力量;鼓勵他發揮他的天才、能力和個人的表達方式;密切注意個人的獨特性。